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7日 星期日

    【大美中国】一花一草一水,涵养一座城

    作者:本报记者 王胜昔 丁艳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07日 10版)

        曲剧团演员在丹江岸边表演《丹江号子》。申东摄

        在淅川县马蹬镇张岭村金银花种植基地,务工群众在除草。本报记者 闫汇芳摄

        在南阳月季博览园内,游客在古桩月季旁拍照。南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南阳烙画厂,烙画技师在制作烙画。陈辉摄

        南阳市卧龙岗文化园山门外,演员们正在排练舞台剧《诸葛出山》。南阳市卧龙区委宣传部供图

        内乡县中以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工人正在采收水培蔬菜。本报记者 闫汇芳摄

        南阳市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申东摄

      【大美中国】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穿梭于月季花海,轻闻淡淡花香,品读经典的浪漫。此情此景,便是“醉”美的“南阳四月天”。

      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街头巷尾、亭台楼阁、公园庭院、公路田野,无论身在何处都能看到盛开的月季,藤本、低矮、树状种类繁多,红的、黄的、粉的色彩斑斓,正是满城芬芳满城花。

      追溯历史,南阳月季栽培源于汉代,始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相传神农时代野生月季已被广泛种植,自汉代以来,南阳的王室贵族开始在庭院种植月季,后流传至民间,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和汉画像砖上也可以看到有近似蔷薇、月季的叶和花。

      如今,月季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作为市花被广泛种植,10种色系、3200余个品种的南阳月季在这座城市恣意绽放,装饰着城市,述说着历史文化的积淀。

      月季正成为南阳现代化特色产业,发展面积达15.5万余亩,出口量占全国的70%,是全国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集月季品种资源收集、保存、展示、研发、科技示范种植、月季文化交流、农业观光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南阳月季博览园也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国最美的月季园”,“中国月季之乡·南阳”的美誉度愈来愈高。

      一朵花,惊艳了一座城;一株草,传承了几千年。

      行走于四月的南阳,除了满眼的月季花,还不时能看到长势正旺绿油油的艾草。

      “南阳独特的地貌和气候,非常适宜艾草生长,并且品质优良。南阳被称为‘艾草之乡’。当前南阳艾草种植面积30万亩,产值150余亿元。”南阳市卧龙区国储林项目负责人贾丛说起艾草种植如数家珍。

      艾草应用历史悠久,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中“柏叶汤”和“芎归胶艾汤”两个方剂均记载有艾叶的使用。南阳是医圣张仲景故里,其对中医药的贡献深刻地影响着南阳人,民间知艾、用艾历史在南阳悠久,世代传承。用艾叶熏蚊子、驱赶害虫,用艾叶水洗澡,用艾叶做青团、艾灸等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家庭用艾方式及习俗沿袭至今。

      在这片土地上,有成百上千的艾草加工企业,数以万计的从业人员,用勤劳的双手、朴实的方式传承着艾草工艺。目前,南阳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艾草收购、加工集散地,覆盖全国80%的艾产品市场,形成了集艾草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研发、养生保健服务、培训等全产业链系统性蓬勃发展的格局,“南阳艾”国家地理标志特色产业品牌名片更加闪亮。

      一花一草,不仅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也是南阳文化历史的见证。这里,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

      蓝天白云下,渠首大坝巍峨矗立,一渠清水奔腾着向北而去。从1958年丹江口水库开工建设,到今天一泓清水送京津梦想成真,南阳淅川县几十万移民群众为了库区建设和水质保护,扒掉自己盖起来的房子,锯倒院子里的老树,蹲在残垣断壁前吃下最后一顿饭,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背井离乡无怨无悔,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移民精神,书写了大爱情怀。

      多年以来,南阳始终扛稳扛牢“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使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

      有花有草有水,有情有爱有温度,在这片文化底蕴丰厚,肥沃的土地上,还有纸皮西瓜、水培生菜等现代农业技术正在内乡县中以高效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得以应用,一个集优质蔬菜、种苗生产、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呼之欲出。

      一朵花、一株草、一泓水,滋养了这座国家优秀历史文化名城的性格和内涵,也使南阳走上绿色崛起、美丽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王胜昔 丁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