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林海雪原》,成就多部文艺经典——
1957年,《林海雪原》甫一问世便引起轰动,其后一直活跃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阅读生活中;1958年,小说被改编成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山》,盛演不衰,至今仍是无数剧团的看门戏;1960年,电影《林海雪原》让“孤胆英雄”杨子荣深入人心;2014年,3D电影《智取威虎山》叫好又叫座,红色经典闪耀出当代光辉……
今年,《林海雪原》作者曲波诞辰百年。3月3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承办的“曲波百年诞辰座谈会”在京举行,文学编辑、评论家、曲波生前亲属好友等共同追念曲波的为文风格和做人风范,畅叙《林海雪原》对当下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表示,曲波写作《林海雪原》,不是要给某一个英雄写传记,而是要在事实基础上综合剪辑和塑造,将自己最热爱的战友们的形象加以典型化,让这些英雄成为千千万万革命英雄的代表。基于这样的追求,《林海雪原》成为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史诗。
小说出版不到一年时间,重印6次、累计印数近百万,成为那个时代阅读量最大的作品之一,直到今天,它的版次还在持续增加。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杨柳听老同事说过出版时的情形,“当时《林海雪原》立刻吸引了编辑,很多情节编排潜移默化受古典小说影响。深山老林,冰天雪地,神兵一般的小分队,英气、侠气、神气、浪漫气,在当时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出版社很快就决定采用出版”。
如今,《林海雪原》已被改编为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产生了巨大持久的影响,并被翻译成英、俄、日、挪威、蒙古、越南、朝鲜、阿拉伯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一个革命剿匪故事,何以吸引几代读者追捧?
在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徐刚看来,作为文学作品,《林海雪原》的成功在于它并没有呈现小分队在牡丹江地区剿匪的全过程,而是集中选取了剿匪的几个重头戏。这种“艺术创作”,尤其是对于“奇”“智”“巧”的强调,情节组织上突出穿插各种出人意料、趣味横生的小故事,产生了扣人心弦的阅读效果,使之成为那个年代老少咸宜的流行读物。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陈传席认为,《林海雪原》记述的是一段伟大的历史,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战斗故事。小说的情节可以虚构,但细节必须真实。如果他不参加那些战斗,小说的细节不可能真实,也不会生动。
座谈会上,亲友们谈到,曲波对个人利益看得很轻,但对革命事业、对群众利益抱有无限的热忱。京剧《智取威虎山》唱词“抗严寒化冰雪,我胸有朝阳”,俨然是其一生的写照。
曲波的儿子曲磊磊回忆说:“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人有德于我,恒记之;我有德于人,永忘之’。这句话贯穿在他的生活和写作中,至今不绝于耳。”
经典历久弥新,“林海雪原”的故事依然在当下延伸。海林市委书记魏红梅介绍,70多年来,杨子荣故事、杨子荣精神已成为推动海林振兴发展的精神财富和强大动力,“林海雪原”成为海林全域旅游最大IP,杨子荣故事、杨子荣精神为海林加快振兴崛起提供了持久动能。
(本报记者 刘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