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30日 星期五

    六盘山高紫塞长

    作者:马 力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30日 15版)

        六盘山顶的红军雕像 马力摄

      到固原。河谷山野的远处,一道道丘峁随势横列,低昂烟云中。漫远的秦长城向东折去。秦人夯筑长城,宋人开浚边壕,皆沿这一线。

      晋崔豹《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杨绛的一段文字,说得催泪:“我曾考证‘紫塞’的出典,只知长城之下土尽紫。一说长城之下有紫色花。我国各地土色不同,有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等。长达万里的长城下,土尽紫。为什么呢?筑长城的老百姓有生还的吗?……老百姓血肉之躯掺和了泥土,恰是紫色。这种泥土里花开紫色,真是血泪之花了。”颓圮的障堡、墙堑、角墩前,我只顾盯牢那层战国年代的灰黄的土,一点声也不出。我的手指探了出去,分开风中轻摇的蓬乱的秋草,犹如看见殷红的血色一点点渗出来,慢慢地洇开。我的心跳骤然紧促了,眸光穿透散乱的残瓦碎砾,投向史不留名的筑城人的躯影。待我离开时,暮色悄默地弥漫到四围,一霎吞掉弱去的天光。长城隐逝了模糊的影子,沉在昏夜里。

      日月推迁。延袤万里的边垣界壕,防戍早用不上了,它却不肯从人们的视野里退去,顽强地留在时间中。受着年光的打磨,它成了地表的雄奇景观,竟至上升为精神象征。古人设定的背景这样不凡,特别的行为,特别的场面,引它来做烘衬,观瞻便倏忽壮了几分。

      秦昭襄王年间兴筑的此段长城,由甘肃静宁县入宁夏西吉县。八十多年前,秋已深了,进兵六盘山区的中央红军,数次越过长城隘口。这该是怎样激荡心魄的图卷呀!那么凝重,那么沉雄,又那么写意。一切尽是英勇的、光明的、浩荡的、磅礴的,史诗般庄严。长城、长征,地理跨度都是那样地大,时代影响都是那样地久。无论山野上腾跃的身姿,还是战火中行进的足迹,全为镌在历史上的巨痕,一刻不灭。

      六盘山上,极目尽碧。天底下的绿色都朝峰岭扑来,宛若狂澜拍击浮礁。杉、槭、桦、椴、连香、山杨、圆柏、辽东栎、华山松,枝叶摇荡,争着涌向天。山风在林间弹响清越的音符。我的眼光放得远,思绪飞得更远。这座陇山的主峰,是中央红军行抵陕甘苏区前攀越的最后一座高山。岩峦深处,奋力而上的热血军人,枪刺挑着飞荡的乱云,胸中响着冲锋的呼号,一心向前。

      山上的光景,当年却是别样。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回述:“六盘山和我们以前走过的雪山相比,虽然不是最大的,但一上一下也有六十里地。刚上山还有点树扶着,快到山顶时树也没有了,只有一些快要枯死的小草,行走起来更加艰难。”天上是飘卷的云,山间是骤紧的风,迎面是湿凉的雨,而满襟征尘与战烟的官兵们呀,朝着红旗的指向,步履跨得愈加坚定,身姿挺得愈加勇毅。脚下的路朝明天延伸,人人心头燃烧理想的太阳,热切的目光向着解放的日子。山邈水迢,一程更比一程遥。鲜血浸红的道途上,永远盛开火焰般妍丽的花朵。

      弯弯的路盘在重冈间,飘带似的。清风吹荡,林涛掀涌翠浪,仿佛从晴蓝的穹苍悬泻的瀑流。举目一望,真是天高云淡!在这苍莽的大山之巅,毛主席高吟《长征谣》:“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激亢的诵声,唤醒沉寂千年的山岭。“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尽铸豪宕之境,气韵横逸,风概高远。纵使烽烟遍地,钢铁般的战士,依然雄心振扬。

      越过六盘山,队伍开进彭阳县小岔沟一带。毛主席住在阳洼村农民张有仁的庄院。崖壁上凿了窑洞,毛主席住的是居中的那孔,炕桌、椅子、木柜、案板、水缸,一一摆列。这是红军踏上黄土高原后,毛主席住的第一孔窑洞。当院的老杏树下,张有仁的后辈提起往事,心仍是热的。家人给红军烙的荞面饼、煮的地椒茶,好像还满院飘香。

      那天晚上,毛主席借着油灯的微光,把临山咏怀的句子记在一张电报纸上。此首《长征谣》,一经润色,世间乃有新词篇——《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阕词境宏放的作品,镶嵌于山巅的红军长征纪念碑上。

      秦长城上的营塞,要数葫芦河东岸的将台堡。堡墙高矗,围出一个方正的亭障。古老戍堡,拒胡靖边的功用固然还有人谈起,却付旧史。1936年10月22日,出征苦战的红军将士在这里迎来伟大的会师。这一天,是胜利者的节日。广场上一片庆腾,多么壮盛,多么昂奋!海浪般掀涌的欢情,给堡寨染上了颜色——明艳的红。

      万里跋涉,世界战争史上最宏壮的远征,熔炼最坚卓的意志。

      时光中的事,逐年地远了,这座河畔的边堡却记下了许多。会师纪念馆里展列的实物、珍存的照片,呈示着生动的史实:在西吉县兴隆镇单家集,毛主席参观陕义堂清真大寺,又盘坐炕头,和阿訇马德海秉烛长谈;在彭阳县长城塬,毛主席夜宿乔家渠,把自己的毛毯送给房东乔生魁卧病的父亲……岁月不能磨尽一切,战火中的往事,细细听来,心是暖的。长征史上,相依的身影闪着光芒,映亮大地。

      我的视线从林麓移向天边。山脊犀锐的锋刃刺入晚空。

      仰眺六盘山,英雄红军是那穿云的峻峰。

      (作者:马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