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8日 星期二

    聚焦重点领域,把握出彩人生

    作者:本报记者 晋浩天 陈鹏采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8日 15版)

        2019年6月29日,重庆市大足石刻景区,修复人员正在对造像进行超声波检测。黄舒摄/光明图片

        2021年10月24日,北京,蛟龙号亮相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吸引众多游客打卡。燕翔摄/光明图片

        山东潍坊博士后袁晓伟团队研究优质西葫芦育种。王庆和摄/光明图片

        2020年12月10日,观众在苏州电博会上参观5G无人机。王健康摄/光明图片

    生物育种科学 唤醒种子活力的“魔法师”

      【招办主任权威解读】

      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白菲:

      种业是国家农业的基石,是国家战略性储备。目前我国在种业上面临亟待破解的“卡脖子”难题,突破种源瓶颈,打赢种业翻身仗,人才是关键。

      2022年,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中国农业大学获批全国首个生物育种科学专业并招生。生物育种科学专业是作物学、畜牧学、生物学、遗传学、信息学的新兴交叉专业。该专业在植物生产类本科专业目录中,授予理学学士。

      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以遗传育种专业课程设置为基础,增设生物智能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新型课程,以及现代生物技术、信息科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课程。涵盖现代种业育繁推等关键环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同时,又能提供跨学科交叉课程供学生选修,以期拓展学生视野和思维,夯实在解决农业大数据、基因组选择、基因组芯片、分子抗病遗传育种等“卡脖子”技术关键环节中的技术及理论基础。

      热爱动植物、对动植物育种感兴趣,有创新思维和责任心,愿意从事现代动植物育种研究或者相关行业的学生可以考虑报考该专业。特别是具备一定数理化基础,立志于解决国家种业卡脖子难题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能够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思考未来的学生,更适合学习该专业。

      【学科专家深度讲述】

      江苏省种业科技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种业学科负责人张红生:

      有了好品种,不一定能生产出好种子。好品种的种子,不一定就是生产者手上的好种子。高产、优质、高效的好品种具备了很好的生产潜力,但要将这种潜力“唤活”,需要经过流程化的加工、处理,只有活力强、发芽率高、出苗整齐的好种子,才能充分发挥好品种的生产潜力,这就必须重视种业产业链的整体培育。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南京农业大学为适应这样的新需求、新理念设置的专业方向。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的遗传育种、分子育种知识外,还要能够面向市场、对接产业,对包括种子生产、加工处理、运输、储存和包装在内的种子生产全过程进行控制,做唤醒种子活力的“魔法师”。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传统的遗传育种、现代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外,南农大还根据人才需求,让学生更加广泛地涉猎种苗生产、种子市场营销、种子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农业保险等相关知识。

    能源科学与工程 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

     【招办主任权威解读】

      四川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张磊:

      能源科学与工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重要分支方向,其核心要义是实现能源的高效转换与利用,专业涉及电力生产、动力机械、低温制冷、流体机械等诸多与我们生产生活相关的行业领域。能源既包括传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也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以及未来将广泛使用的氢能等。“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围绕能源电力生产、动力机械及系统等开展的设计、制造、研发、管理等多方面专门人才。

      以四川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结合国家能源安全及能源绿色发展多元化需求,以培养“水电+新能源”创新型人才为特色。毕业生可在水利工程、核工程与核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及机械工程等学科领域继续攻读研究生,近三年平均深造率超过55%,也可到相关国家机关、科研院所、电力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科研、管理等工作,就业前景良好,毕业生具有较强薪酬竞争力。

      【学科专家深度讲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新能源与材料学院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李叶青: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是顺应国家战略而设立的新兴专业。目前,国内已有近140所高校开设该专业,研究方向包括太阳能、风能、氢能等,与物理、化学、材料等诸多专业密切相关,极具交叉性和前沿性。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希望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较强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新能源专业主要开设两个方向:氢能和生物能源。氢能重点学习绿氢的制备和利用。应用场景包括汽车、钢铁和化肥。生物能源面向乡村振兴,重点学习生物质的转化及高值化利用。通过搭建中石大—东营市政府碳中和联合研究院等大平台、汇聚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带头的大团队、承担“氢能专项”等大项目、取得国内首套氢基还原铁项目等大成果,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重大基础问题和技术难题的能力。

      【专业学生一线体验】

      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空天热科学及控制技术2018级本科生倪晨旭:

      我和哈工大的缘分“结始”于宣讲会,会上我拿到了哈工大最后一本厚厚的院系介绍手册。从小我就喜欢关注、了解和航天器、电子器件有关的知识,因此,涉及航天器热控制及电子器件热管理的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学科成为我的首选。

      进入哈工大后,我接触到曾经只能在新闻报道中仰望的大师,在开拓本专业视野的同时,也深感于大师们拳拳爱国之心。专业主要面向国家“双碳”需求及空天动力发展要求,学生要学习能源高效生产和利用中热能的释放、转换、传递及清洁和自动化,掌握航空航天能量传输与控制,推进与动力系统的能量转换、发动机控制、故障诊断等专业知识,服务于国家能源、动力、航天、航空、航海、化工、冶金、建筑、环境保护等行业。

      还记得大一年度项目结题那晚,我们的成果得到了老师认可。那一瞬间,我深深意识到,我所处的位置,往前一步就是曾渴望的星辰大海,是充实和快乐的求学路,我一路走来,心至苍穹外,目尽星河远。

    海洋科学 关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

      【招办主任权威解读】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主任王宇龙:

      海洋科学专业以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为导向,聚焦海洋科学发展前沿,引领国家海洋人才培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国际一流的海洋科学专业。该专业培养致力于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具有海洋命运共同体意识与情怀,理论基础坚实、实践技能优良、创新能力卓越,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一流海洋人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是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涉海专业之一。

      蔚蓝色的大海,是海洋科学专业的天然实验室,我校教师的考察足迹遍及中国近海、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南北极等,努力将科研成果与实践引入教学,使学生可以追踪最新的科学前沿。

      【学科专家深度讲述】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游伟伟:

      海洋科学最大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它可分为侧重理论的海洋科学方向,以及侧重应用的海洋技术方向。虽然听起来有些陌生,但海洋科学研究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海洋中有多少种海洋生物?如何在水下利用声音进行通信?这些都是海洋科学学习与研究的范畴。

      要真正成为一名“海洋人”,完成上述有益且酷炫的学习和研究,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因此,海洋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是非常丰富的。在海洋生物分类学课程上,你将学会如何鉴别不同的海洋生物,成为博物达人;在选修的潜水课上,你又来到了海底,将学会如何在水下呼吸、悬停和行进,掌握在海底遨游的能力。

      厦大海洋,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海洋学系”,也是建校之初便开始“营业”的“百年老店”。因此,除扎实的课程学习和严谨的科学研究之外,海洋科学专业学生自然也有让人艳羡的科研实训机会。刚入学时新生可以全方位体验海洋魅力,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大二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会让你眼花缭乱……大三时,最值得期待的“海丝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即将到来,小学期期间你将乘坐“嘉庚”号科考船前往南海进行科考训练。

      【专业学生一线体验】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技术专业2018级本科生滕嘉嘉:

      海洋技术专业的发展前景像大海一样广阔。同济大学海洋学科以海陆结合、古今结合和科学与技术结合为特色,在“三深”(深钻—深海钻探、深网—海底观测网、深潜—载人和无人深潜)技术的科学应用方面有深厚积累。专业老师非常注重科教融合,使我们在本科阶段就能接触到各种“可下五洋捉鳖”的先进仪器设备。

      海洋技术是一门交叉学科。我们在本科四年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学习:科学方面——学习海洋科学相关知识以充分认识技术应用的场景;技术方面——学习并掌握各类先进技术手段,并尝试将这些技术手段应用于海洋环境中。

      本科学习中,科学方面课程包括地球科学概论、地球物理学概论、海洋工程环境等,带领我们领略地球漫长而瑰丽的演变历史,认识海洋环境的特殊与宏大。培养方案中还有很多实践类课程。通过这类课程,我们了解到所学知识的未来应用场景;地学认知实习,我们看到了祖国的壮美山河;海上综合实习,我们在东海乘船漂流一周,通过仪器设备采集的观测数据探究海面以下的新世界。

    智能电网 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生

      【招办主任权威解读】

      华北电力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彭军林:

      华北电力大学“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该专业培养具备电气工程和信息工程理论基础,掌握电力与信息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熟悉电力工业、新能源发电和智能电网发展动态,能够从事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领域相关的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系统运行、系统分析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符合学位授予要求,授予工学学士学位。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包括电网公司、发电公司、科研院所、相关行业、政府机关或部门,从事设计、开发、生产运行与管理、技术支持等工作。

      【学科专家深度讲述】

      天津大学英才教授李永丽:

      我从小就希望毕业后当个“穿着工装,手拿图纸,奔波于工地的工程师”。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女工程师形象是很“酷”的。我最终没有到工地,而是一直在大学做科研和教学,但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用在工程上,也算是了却心愿。真正进入了工程科技领域,我发现做工程师最酷的是,你的事业永远在与时俱进。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便是立足国家能源战略转型重大需求应运而生的新专业。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的交直流混联电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智能电网。面对这样的复杂大电网,我们面临的技术挑战和问题还很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讲授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还要结合电力技术发展脉络与工程实际需求介绍专业研究方向、亟待解决的问题等,鼓励学生们参与国家重大电力研发课题,让所学知识与实际结合,锻炼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看来,学好这个专业,需要在本科4年学习中掌握智能电网技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的核心知识点,提高用先进信息技术解决智能电网关键问题的能力。由于是新专业,学院每学期都会和学生们开展专业座谈会,师生共同讨论关于专业培养、课程设置等的计划方案,并在下一学年作出修正。

      【专业学生一线体验】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董萌苇:

      2015年,我进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学习后,才惊喜地发现,电竟然包含如此丰富且精妙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我认识到电力关乎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能源安全。本科期间,我们需要在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同时,积极参与动手实践。智能电网作为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输配电、信息工程、自动化控制等诸多专业知识,需要扎实完备的理论框架。此外,这是一个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专业,通过科研实践,我们能够亲手将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这将是一个快速成长和收获成就感的过程。现在,我是智能电网运行与优化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综合能源管理,为电力系统提供一个智慧的“大脑”,实现安全、经济、低碳用能。促进智能电网发展,服务“双碳”战略目标,我们青年一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问题等待探索与解答,比如,未来如何实现全球能源安全互联,如何让能源更加绿色……

    考古学 邈远过去与无限未来的交汇点

      【招办主任权威解读】

      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臧强:

      首师大考古学科设立于2003年,2016年获批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团体资质。本专业立足于田野考古发掘与综合研究,同时开展考古遗产阐释与保护、展示与利用等研究,具有宽视野、多学科、复合型等特点。本专业高度重视专业发展与育人相结合,通识和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跨院系多学科课程体系,实施导师制、学分制、小班化和个性化培养,探索国际化培养路径。同时,我们建有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文化遗产研究院等10余处实习基地,也设置了由学术讲座、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构成的较为完善的专业实践体系。

     【学科专家深度讲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沈睿文:

      在中国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学最早设立了考古学教学研究机构。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成立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在历史系内成立考古专业。之后,西北大学(1954)、吉林大学(1972)、郑州大学(1976)等高校也相继设立了考古专业。经过近百年发展,中国考古学凝练出以中国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实习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授业于田野之间,树人于实践之中。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如今考古学已涵括考古学和博物馆学、文物保护专业、古代建筑专业方向和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学方向)等专业和方向。专业的学习内容几乎涵盖从考古发掘到整理、研究、保护、展示以及实验考古,从地下、水下遗迹到地上文化遗产,从中国考古到世界考古的学科全领域。在国家文物局指导和各高校努力探索的基础上,考古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初步建立了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培养了一批批卓越的中华遗产保护者、中华文明诠释者、中华文化传播者,初步构建了考古学的中国学派。

      【专业学生一线体验】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0级博士生李嘉妍:

      对于每一个考古人来说,考古学都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它几乎与所有学科交叉、融合,在不经意间带给你惊喜。它是一种“终生的探索”,也是一次“无尽的旅行”。

      我们从考古学最基本的理论学起,由记忆、理解一个个单独的遗址点,到逐渐将其串联成一段段共同时空背景下的遗址群落,由探究和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考古学问题,到不断将其扩充成为网状相连、相互影响的人类社会全貌。发掘实习,是考古学专业学生拥有的特殊经历。田野发掘期间,所有参与的学生都将分工承担考古发掘工作的不同环节,从布置探方到刮面画线,从理解遗迹到拉线绘图,我们用一个学期时间经历田野发掘的每一个步骤。

      只有秉承着对生命的敬畏、对过去的好奇和对未来的憧憬,日复一日地在那些似乎已被忘却的物质材料中寻找可能有用的信息,才能最终达成考古学事业的核心目标。最后想说的是,考古学作为一个站在邈远过去与无限未来交汇点上的学科,如同一座桥梁,沟通古今、贯通未来,值得被更多同学选择。

    电子信息类 做新一代信息技术开拓者

      【招办主任权威解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郭涛:

      电子信息类专业属于工学门类,是以数学和物理为基础,深入研究信息载体与信息处理系统之间的基本规律,进而实现构建复杂信息系统乃至信息社会的全方位创新型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科技,都是今后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人类发展的重要领域。面向国家攻克“卡脖子”工程的紧迫需求,围绕物联网、半导体、人工智能、5G应用等关键创新科技领域发展,电子信息大类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学科专家深度讲述】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武俊杰:

      电子信息这个词,对于刚毕业的高中生而言,或许比较陌生,但我们其实早已享受着电子信息快速发展带来的生活“福利”——当你想念远方的亲人,只需打开视频通话,便可畅聊;当你想要探索远方,导航系统可以带你找到前行的方向;当你身体不适,医院的CT、超声等可以检查病灶。从飞鸽传书到5G通信,从望闻问切到智慧医疗……我们的生活正发生巨大变化。

      电子信息类专业起源于物理学“力热声电光”中的电学,适合有数学和物理基础,对科学技术研究感兴趣,并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同学学习。

      【专业学生一线体验】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20级信息安全专业本科生杨亦凯:

      本科阶段前一年半,我们会学习高等数学、工程实践等公共类课程和程序设计、电路理论等电子信息类基础课程;后两年多则深入学习专业课程。

      大学中课程多样,不同课程的学习方法也各具特色。对芯片、仪器、计算机、通信等电类领域感兴趣的同学,都可以报考电子信息类专业。在这里,你会学到跨学科基础知识,提升信息素养,获得严谨的求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本报记者晋浩天、陈鹏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