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展览效应”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作者:刘照剑 《光明日报》( 2021年12月26日 11版)

      当下,书法的实用性功能日益弱化,人们大多不再以毛笔为书写工具,书法作为艺术的纯粹性越来越强,它常常出现在展示空间里,这也意味着书法展览时代的开启。当代书法展览机制下的创作,一方面促进了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和创作队伍的迅速壮大,另一方面也带来千篇一律的“展览体”现象。

    展览机制的兴起和发展

      从当代展览的含义来说,“展览”即英文中的“exhibit”,源于拉丁语“exhabere”,原意是将自己拥有的东西拿出来。古希腊时代至17世纪的欧洲,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都是直接附着于建筑物之上。中国的艺术以壁画、造像、青铜器、石刻等表现形式体现在石窟、寺院、宫殿以及碑版墓志上。古代中国文人圈书画的展览形式,多体现在以小圈子文人把玩形式的书房文化。

      虽然说中国当代的书法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展览机制和其他姊妹艺术展览的影响,却也不完全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据史载,中国展览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集市,早在西周时期即有陕西岐山凤雏山村的宗庙会,每年度举行一次。特别是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由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历时八年,刻成46块石碑,立于太学门前,“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这应该算是古代最轰动的大型书法展览了。

      我国当代的大型艺术展应该是从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正式成立时,举办的全国美术展览会(即第一届全国美展)开启的。该展展出了木刻、素描、国画、雕塑、漫画、油画、水彩等多种门类的艺术作品,是我国当代美术作品的一次集中体现,规模巨大,反响热烈。

      1956年,中国书法研究社成立。研究社以举办书法展览、书法讲座、出版碑帖及书法著述为宗旨,全面开展书法展览活动。接下来,1979年由《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群众书法竞赛,把书法展览推向一个高潮。

      1980年5月,备受书法界瞩目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在沈阳开幕。这也是书法创作者期待的一个最高规格的展览。这样全国规模的书法篆刻展览,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和中国书协的成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时间到了1981年5月5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意味着广大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自己的家。中国书协的成立,拉开了当代书法艺术展览的帷幕,自此,一系列展览轰轰烈烈地开始举办,影响和改变了当代书法人的创作方式和审美认知,同时,也开启了中国书法的展览时代。

      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是新中国书法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书法团体,标志国家从组织机构上确立了书法的独立地位。书法家们终于有了归属感和身份的正式确认。

      中国书协成立后,各地书协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成立。先后举办了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五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以及篆、隶、草、行、楷、篆刻展数十次,各种商业展、冠名展数不胜数。以展览为轴心的创作形态,影响了书坛四十年。大量的展览是推动书法创作繁荣发展的主要因素。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书法在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书法热之后,依然热度高涨。书法展览又迎来了新的历史高潮,书法在这一时期的繁盛可以从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中探窥。每年都要举办大展十几个,入展的机会空前,众多的展览催生了一大批书法家。中国书协的会员量,也是在这一时期暴涨,当代书法创作轰轰烈烈,我们也相信,书法艺术在这一阶段进入了高潮期。

      近年来,当代书坛也在不断反思书法的现状及其理性发展。大展日趋减少,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在审慎思考自己的创作,对传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通过2021年国家博物馆展出的“伟业”书法大展可以看出,创作风格体现了当代书法艺术的审美取向,整个书坛皆趋于崇古探新现象。应该说这是一个信号,书法艺术渐归于良性循序发展的轨道上。

    “展览效应”背后的思考

      当代书法作品进入展览馆,使得作品与展览馆和观众成为一个整体。展厅已成为艺术品的归宿。一件展品进入艺术博物馆展示,就意味着成了艺术品,这也即是学者们常说的“展览效应”。

      “展览效应”无疑使书法艺术得到了升华,但由此带来的弊端也不容小觑。纵观当代书法展览,“魏晋风、宋元趣”评论满满。但走进展厅,给人的感觉却全是“新”意。而进入古代展厅,就像走入了古代社会。这种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暴露出不少作者文化根基的不足,对传统继承的乏力,导致创作风格的格调不高、面目单一。无论行草、北碑、小楷、篆书等风格的表现,大多像是一个面目,就是世人所谓的“展览体”。当然,这也与展览数量之多,作者疲于应付,整天为展览“备战”,投其所好,希望入展入会的功利心、目的性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展厅效应”对书法作品形式带来的制约和人们对书法作品欣赏方式的改变。

      古代书法艺术的欣赏交流形式多体现为雅集、交游,属于书房文化。当代的书法从小众走向大众,从书房走进展厅,而展厅则把书法从庙堂带回人间。案头作品和悬挂作品,书斋作品和展厅作品,无论在尺幅上、书体上、视觉效果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有很大不同。适合书房品玩的作品,在展厅中无法引起观众的注意,而展厅中吸引人眼球的作品,在书房中却有可能俗不可耐。展示方式的革命使书法本身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形式的转变,的确影响了这一时代书家的创作观。

      书法本来就是比较单一的黑白世界,外在形式的装饰可以丰富展厅的审美。当代展厅审美观的改变,已不完全局限于书法的本体。风格、线条、墨色、内容等固然重要,但外在的装扮形式以及与展厅间的和谐也构成了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规格统一的尺寸、司空见惯的形式、雷同重复的内容等导致书法展览的作品形式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样式中,已无法满足“白盒子”展厅对展厅效果的审美需求,更不能满足人们对展厅艺术品的审美渴求。存在的现实问题是,观众审美提高了,而作品和展厅的形式依然单调。在书法形式的创造上,古人实际是很“前卫”的。唐代窦冀有一首诗曰:“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是说怀素狂放洒脱不羁的浪漫主义情怀,通过不拘泥于材质及表现空间的书写,来表达书法艺术的浪漫主义。怀素是把书法放在天地之间,放在整个传统文化之上来展现书法艺术的美学世界。这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社会,应该是书法展示的创新性革命。古人散漫的书写是随性的,对书法的理解则是超越时空的。

      在展览的推动影响下,当代书坛的书法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教育、书法交流等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展览的威力之大、影响之巨,超过想象。展览馆不只是艺术家的殿堂、为大众传递信息和知识的场所,也是艺术教育熏陶的圣地,更是为大众提供审美经验与艺术体验的重要的空间。展厅机制下的书法创作已经成为整个时代的主流追求,一种审美的共性认知。这种艺术美感来自作品、展馆、观众,三者成为有机整体,也可以说构成了当代书法艺术的完整性。

      展览对书法艺术的推动是毋庸置疑的。书法作品的展厅化也是今后的必然走向。当代展览多样化的发展,已成为欣赏各类艺术品最好的平台。当代的作者应有更深入的思考,如何把个人的创作风格、书写内容、形式设计等方面融为一体,创造既有视觉冲击力,又耐人品味的书法作品,立体地呈现书法艺术所应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品格。把书法本体的内涵美与外在形式的装饰美与展厅有机地完美结合在一起,方能在展览时代更好地彰显出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照剑,系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教授、中国书协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