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8日 星期一

    杨浦旧遗存,为“人民城市”添生机

    作者:徐进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8日 07版)

        人们在上海杨浦滨江散步。  新华社发

        【一线讲述】

        讲述人: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土地部首席工程师 徐 进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杨浦人,作为杨浦滨江这片土地发展变迁的见证者、建设者、亲历者,每次提及往事,心头总涌动起不少感慨与兴奋。

        2014年,我参与到杨浦滨江的开发建设中来。在勘测调研中,我发现很多工厂已经停产,随处可见高耸的围墙、布满锈迹的金属大门、废弃的输煤廊道以及码头上静静竖立的系缆桩……这些工业时代的标志饱经沧桑,带着那段历史的记忆竖立到今天。我一下子就被它们的强大气场吸引住了,期待着通过规划设计,把工业遗存粗犷外表下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既延续其文化特质,又赋予它们新的活力。

        后来,根据市政府要求,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公司决定:杨浦南段滨江建设要在立足历史感、智慧型、生态性、生活化的核心理念基础上,坚持百年工业传承这个内核,以有限介入、低冲击开发的模式,打造原真、复合、生态的后工业生态公共空间。这个理念,正与我心中的“滨江模样”不谋而合。

        方向明确后,项目立即上马。其间发生了些小插曲。比如,一些老企业不同意把废弃的塔吊、金属设备留在现场,想拆除带走。于是,我们上门反复沟通,把建设理念、构想等一一讲清。当他们得知开发是为了给城市留下工业文化、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时,便逐渐同意了,还积极介绍工厂的历史,主动提出再留下一些合适的展示设备。比如上海船厂内部4栋历史建筑以及两座建造历史可追溯至1903年的船坞,就是我们通过协商“抢救”下来的重要遗产。

        在筹建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工业遗址的特点,在符合实际条件的基础上打造后工业时代的水岸风貌,营建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这里,举两个例子:

        位于工程范围最西端的原国棉九厂遗址,从广德路至松番泵站东南侧保留了大量历史建筑。我们把该区域功能定位为时尚工业的创意舞台,保留新一棉纺织有限公司原有厂房,改建成演艺中心,将新一棉南侧场地设计为临时秀场。滨江原防汛墙退后形成两级水岸空间,使得滨水空间更加亲近江水。北部则留下楔形绿地,拓展生态空间。

        上海电站辅机厂东厂有一座单层仓库,我们修建时发现外墙的爬山虎已经与墙壁“共存共生”,而成片的爬山虎也承载了很多老工人的情感寄托。我们当即决定,不仅要把内外两个墙面保留下来,还要保留这片绿植。现在,周围的居民会时常坐在爬山虎下闲话家常、回忆往事。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曾来到杨浦滨江,指出“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并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相信在这片历史与现代、生活与生态交融共生的土地上,人民的城市必将处处充满温情,遍地孕育生机。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耿建扩、陈元秋、颜维琦、周仕兴、陈建强、刘茜、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常云亮、李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