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
盘点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
11月23日,贵州宣布全省最后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们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奇迹背后,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全力攻坚。
为确保所有贫困县摘帽和贫困村出列,2020年初,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全国尚未摘帽的52个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将扶贫力量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和挂牌县、村倾斜。
为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中央指导地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切实发力,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
通过产业、就业扶贫和资产收益扶贫提高贫困户收入水平;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使居住在深山、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家庭搬迁到城镇或中心村;通过教育扶贫减轻贫困家庭孩子上学的教育负担,并以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劳动力工作技能;通过健康扶贫解决贫困家庭因病致贫问题,改善贫困人口健康状况;通过社会保障兜底解决特困群体贫困问题,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疫情防控
盘点专家: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沈壮海
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巨战争,贯穿整个2020年,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影响深远的重要变量。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地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科学部署、坚强领导,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第一线。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数月鏖战,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推动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中国人民惊心动魄的抗疫斗争,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风骨和气概的生动体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交融的新升华,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又一颗精神之“钻”。
与疫情的殊死搏斗带来了艰辛磨难,也推动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趋成熟。伟大抗疫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新成长。抗疫斗争中,一代青年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和血性。一个遍地英雄、代有英雄的民族,一定是一个始终向着希望和胜利的青春民族,一定是一个能够不断创造新辉煌的英雄民族。
数字时代
盘点专家:中国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穆荣平
数字经济、数字消费、数字治理等技术改变了各个领域的传统模式与路径,借助新方式融入生产生活。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只要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就一定能够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在数字时代,科技创新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促进基础学科交叉融合、前沿技术系统突破,推动数字技术系统向着“更高、更快、更强”迈进;二是支持数字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向超级智慧社会方向发展。
2020年,数字时代的科技创新引领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向,使科学研究模式从顶尖科学家主导模式向基于数据共享的科学家群体互动模式拓展,使技术开发组织模式从单一系统向数据共享平台化主导的分布式的复杂巨系统拓展。
在生产生活方面,科技创新全方位推动制造业数字转型,构筑国家产业创新发展新优势;全方位推动社会服务系统数字转型——政务服务加速从“以管理部门为中心”的单项服务模式向“以市民为中心”的综合服务模式转变,教育培训服务加速从“以学校为中心”向“以受教育者为中心”转变,医疗卫生服务加速从“以医院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
未来,如何正确处理,使人民生活更安全、更便利、更健康,是留给“十四五”时期的必答题。
法治中国
盘点专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与法律教研部主任 周佑勇
2020年是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工作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历史和国家法治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法治思想创造性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取得更大发展的思想武器。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开创了国家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它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是民事权利保护的宣言书,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法治力量。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要求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12月7日,《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印发,法治社会建设迎来路线图和施工图,夯实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根基。
2021年,我们需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
双循环
盘点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洪俊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未来,要以创新为新发展格局提升牵引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推进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培养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人才。
扩大内需为新发展格局筑牢基础力。构建多层次社保体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序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快培育新的消费模式,推进建设一体化大市场。
深化改革为新发展格局增添内部动力。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支持公有制和非公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扩大开放为新发展格局提供外部推力。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转,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从制度创新发展等方面入手构建国际贸易竞争新优势;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采写:本报记者 张胜、李晓、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