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

    打造辐射京津冀市民文化新地标

    作者: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5日 04版)

        【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

        悠悠运河水,为北京通州积淀了浓厚的文化气息,也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留下宝贵文脉。如今,在大运河畔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建设已全面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三大建筑项目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公园西北部,与北京市行政办公区隔大运河相望,是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

        位于大运河畔的剧院又名“文化粮仓”,创意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包括歌剧院、音乐厅、戏剧院多功能厅和室外剧场,建筑面积12.53万平方米,集演艺演出、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现场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对标世界级一流剧院标准进行设计、建设,未来将吸引世界一流的优秀艺术家进行艺术交流,填补城市副中心的演艺市场空白,充分体现出北京“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定位。

        坐落于六环公园边的图书馆又名“森林书苑”,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赤印”为设计理念,设有古籍文献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架阅览区、智慧书库、报告厅等功能分区,集知识传播、城市智库、学习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图书馆屋顶的树状建筑结构,宛如森林的伞盖,体现出图书馆传承知识、传播文化的功能定位。

        首都博物馆(东馆)又名“运河之舟”,建筑面积约为9.7万平方米,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科学研究、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的船、帆、水三个元素,以运河为线索,将历史文化融入建筑,南侧形似巨帆,高高扬起;北侧形如船只,坚实厚重,描绘出一幅运河图景。

        隆冬时节,三大建筑施工现场,设备林立,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2020年,北投集团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做到“一天也不耽误、一刻也不懈怠”,高质量推进工程建设。截至目前,三大建筑项目已完成止水帷幕施工、土护降工程及工程桩施工作业,主体结构全面冲出“地平线”。

        北投集团重大项目总监陈宏达介绍,三大建筑设计方案经过国际征集,并由专家评选确认,充分体现出“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建设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三大建筑造型独特、结构复杂,构件加工与施工安装难度空前。在北投集团的科学管理和统筹调度下,近五千名建设者正日夜奋战在项目现场,项目建设工作正扎实按期推进中。

        据了解,三大建筑项目区域内还有底蕴深厚的历史遗存,在项目施工中,一部分运河故道遗址、小圣庙遗址重见天日。未来,市民可透过脚下的透明栈道看到这些古老的遗存,深入了解通州的悠久历史文化。

        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于2019年10月28日开工建设,2021年实现建筑项目主体结构封顶,2022年年底实现工程竣工。届时,一座“文化粮仓”、一间“森林书苑”、一艘“运河之舟”,将呈现在首都市民面前,成为立足城市副中心、辐射京津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和展示城市发展的生动窗口,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和城市品质,充分盘活北京文化资源,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市民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将进入关键阶段。未来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将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一年一个节点,实现城市框架基本成型。随着一批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城市副中心的公共服务、城市品质等,在未来5年内将得到显著提升和改善。

        (本报记者 张景华 董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