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5日 星期五

    2019年全国各类科普活动共计11.49亿人次参加

    科普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5日 13版)

        9月19日,安徽省肥西县上派镇青年社区科普馆内,志愿者向小朋友介绍科普知识。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12月24日,科技部发布2019年度全国科普统计调查结果。统计数据表明,2019年,在各部门、各地区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科普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整体处于稳中有升态势,包括科普人员队伍、科普经费、科普场馆等多个统计指标数据实现增长。但与此同时,在网络化科普传媒迅速发展的冲击下,我国科普事业也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对此,来自科学技术部引智司的全国科普数据统计专家给出了权威解读。

    多项统计指标数据实现增长

        科普人员队伍、科普经费、科普场馆等通常被作为科普统计调查的主要对象,相关数据变化是反映科普事业发展情况的重要衡量指标。

        根据全国科普统计调查结果,2019年度,我国科普人员队伍规模有所扩大,专职人员构成持续优化。“2019年全国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均出现增长,达到187.06万人,比2018年增加4.80%。其中,中级职称及以上或本科及以上学历专职人员15.16万人,比2018年增加10.98%,占科普专职人员的60.60%;专职创作人员2.01万人,比2018年增加29.38%,占科普专职人员的8.03%;专职讲解人员4.07万人,比2018年增加23.77%,占科普专职人员的16.28%。”全国科普数据统计负责人、科技部引智司四级调研员杨启明介绍。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科普经费持续增长,科普场馆基建支出增加明显。据悉,2019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筹集额共计185.52亿元,比2018年增加15.13%。其中,政府拨款147.71亿元,占全部经费筹集额的79.62%,比2018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全国科普经费支出中,75.09%用于科普活动开展和科普场馆建设。

        此外,科普场馆数量继续增加,参观人数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477个,比2018年增加16个;科普场馆展厅面积537.38万平方米,比2018年增长2.22%。“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参观人次达到2.43亿人次,比2018年增长10.93%。”杨启明指出。

    两项下降指标值得关注

        在整体处于稳中有升态势的同时,全国科普统计调查结果还面临两大新挑战——出现了两项值得关注的下降指标:一是全国农村科普兼职人员队伍规模有所缩减,2019年人员数量为40.97万人,比2018年下降7.70%。二是在网络化科普传媒迅速发展的冲击下,部分公共场所科普宣传设施数量减少。例如,城市社区科普(技)专用活动室5.47万个,比2018年减少6.74%;科普宣传专用车1135辆,比2018年减少16.85%。

        全国科普数据统计专家邱成利认为,农村科普兼职人员队伍规模有所缩减是个大趋势:“农民的科学素质在提高,一些新型农民的出现,使得很多一般性问题不再需要兼职科普人员来解决。与此同时,农业知识获取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农技人员口传面授外,农民还可以通过专业网站、微信等方式获得。”

        此次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新媒体科普传播增长迅速,以多媒体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科普传播更加广泛。以下一组数据就是有力的证明:全国建设科普网站2818个,比2018年增加4.84%;创办科普类微博4834个,比2018年增长72.09%;创办科普类微信公众号9612个,比2018年增长36.01%。

        在邱成利看来,网络化科普传媒迅速发展给传统纸质科普出版物带来了冲击,但这不能算坏事,而是一种进步。“部分公共场所(包括城市社区科普专用活动室等)科普宣传设施数量减少,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基层单位改革,不断撤并机构;不少活动室表现为综合用途,既有科技功用,又有文化、体育等功用;而科普宣传专用车数量减少,则跟各地限制公车购买有一定关系。此外,作为纯公益投入,科普宣传车辆的保养、维修费用没有明确出处,也会影响到科普专用车的数量。”

    专家:多一些实物,少一些屏幕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平均每94.79万人拥有一个科普场馆;而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研机构、大学向社会开放,使开展的科普活动数量持续增长,达到1.16万个,接待参观人员947.97万人次。可见,科研设施面向社会开放赢得了更多人群的普遍欢迎。

        “别看我国东部地区科普场馆比较多,中西部地区还很少。为此,在政府拨款建设的基础上,科学技术部还采取让科研机构和大学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公园和旅游设施等增设科普功能、会同其他部门建立特色科普基地等方式。比如,同交通运输部共建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同中国气象局共建国家气象科普基地,还有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国家自然科学科普基地……这些都极大地弥补了我国科普场馆数量的不足。”邱成利表示,下一步,我国还将在社区、农村和企业等公共场所建立一些基层科普设施,包括科普实验室、操作室等,让公众就近就能参与科普活动。

        据悉,全国各类科普活动共计有11.49亿人次参加,比2018年增长28.65%。网络化线上参与模式不断涌现,成为年度科普活动的亮点。

        “科普活动属于非正式教育,线上并非最好的方式,我们还是鼓励线下参与。”邱成利认为,科普活动的特点是直观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因此实物和模型的效果要比图片和文字更好。“我个人主张,有孩子参与的科普活动,应该多一些实物展示和触碰,少一些屏幕,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还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参与氛围,产生溢出效应。”在邱成利看来,科普活动应该用低成本的方式让大家在几公里之内就能找到体验科学的场所,“这与学习书本知识同样重要”。

        (本报北京12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张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