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近来,关于老年人遭遇数字化生活困境的新闻持续引发关注,这就使得舆论场再次聚焦数字鸿沟的话题。实际上,除了老年人,还有一个群体——中老年农民工,同样受困于数字化生活,因此也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
中老年农民工之所以也受困于数字化,是因为这个群体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学习能力较弱,但他们日常工作生活却与数字化生活紧密联系。事实上,早在铁路部门开启火车票互联网售票的时代,农民工群体就开始呈现出与数字化生活脱节的征兆。而到今天,中老年农民工仍旧遭遇数字化生活困境,这应引起相关各方面重视。
随着智能手机占领移动通信工具市场,智能手机也在中老年农民工群体中普及开来,但拥有智能手机的中老年农民工仍旧无法很好融入数字化生活。正如媒体报道所言,中老年农民工所遭遇的困难,“最不方便的是就医和买票”。回家和看病,实际上正是中老年农民工生活中的最大刚需。如果说在火车票网售早期,这一群体买不到车票主要是因为缺乏移动通信工具,那么,当下这一群体的买票难,则是其脱节于数字化生活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首要的就是公共服务部门必须在互联网时代,在服务行业,尤其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地方留出传统的服务渠道,保留相应的社会救济通道,不能有了互联网就把“门”关上,使那些难以融入数字化生活的群体的日常生活难以为继。就如“最不方便的就医和买票”,虽然绝大部分医院和铁路部门除了网络端口,还保留了电话和线下渠道,但在互联网时代,电话和线下渠道显然没有任何优势,这就近似于剥夺了这些群体的买票和就医资格。因此,公共服务机构要优化网络渠道服务流程,尽可能地让所有操作者实现“傻瓜式”操作,让中老年农民工不被互联网所困。
目前,火车票售票有窗口购票、自动售票机购票、电话订票、互联网购票四种渠道,所能够购买到的火车票时间不尽相同,且互联网购票在热门乘车时段优势显著。这就很容易使得中老年农民工在出行高峰时期,比不过熟悉互联网的年轻群体,抢不上回家的车票。这也给公共服务机构提出要求,在优化网络服务的同时,中老年农民工所习惯的任何传统方式,也同样需要改进流程,并适度保障通过这些渠道获取服务的结果。
当然,光靠公共服务部门还不够,聘用中老年农民工群体的企业,也有义务让他们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媒体报道显示,网龄短、缺少学习机会是中老年农民工遭遇数字化生活困境的主因。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其实并不难。在数字时代,由雇佣方来保障中老年农民工,应和准时发薪一样,成为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当下社会早已是一个互联网社会,企业如若能够帮助中老年农民工尽快融入数字化生活,也将有益于企业自身。
其实,要做到这样的保障并不难。数字技术终端的使用并不复杂,利用现有传播渠道,向这些群体介绍相关使用常识和知识,中老年农民工群体就能够熟能生巧,慢慢学会和掌握使用移动互联网。此外,人社部门也应该在已有的技能免费培训中,增加类似于移动互联网生活运用的实操培训,并通过和企业的联动,来让中老年农民工不受困于数字化生活。
(作者: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