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数字化生存正从预言变成现实,面对数字化就业创业

    大学生要增强哪些本领

    作者:梅伟惠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2日 13版)

        安徽淮南市大学生通过网上组建模拟公司,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陈彬摄/光明图片

        【思想汇】

        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量子技术、虚拟现实、边缘计算等数字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生存正在从预言变成现实,数字化就业创业也随之成为各国面临的新挑战,对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数智时代就业创业的机遇与挑战

        自动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给劳动者带来了“双重干扰”,也释放出大量新的就业创业机会。世界经济论坛《2020未来就业报告》(The Future of Jobs Report 2020)预计,到2025年,新技术的引进和人机之间劳动分工的变化将导致8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同时将创造97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未来20年,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技术的进步,将使中国就业净增长约12%。技术进步也显著降低了创业门槛和创业成本,减少从发明到市场的障碍;不仅如此,数字技术有利于消除时空障碍,为创业者提供全球市场;数智时代各行各业都在发生重大突破,新的商业模式出现,现有商业模式被颠覆,生产、消费、运输与交付体系被重塑。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催生就业创业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数智时代高技能人才紧缺和社会不平等现象加剧需要引起高度关注。未来就业市场两极分化趋势将更为严重,一方面认知性和创造性强的高收入工作机会将会增加,但在另一方面,常规性和重复性的中等收入工作机会将会大幅减少。由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着技能型人才供求不平衡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难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年度报告,2019年全球每一万名雇员的工业机器人数量最多的五个国家为新加坡(918)、韩国(855)、日本(364)、德国(346)和瑞典(277)。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机器人市场,每一万名雇员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从2013年25个增加到2016年的68个和2019年的187个,但是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难以满足这种快速增长的需求。与供需技能错配紧密关联的是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加剧。跟之前的工业革命一样,新一轮工业革命并不会造成大规模失业现象,真正的挑战是不平等现象的加剧。在数字经济时代,如何从“数字鸿沟”到“数字包容”,建设更加公平的、全纳的、向上流动的社会,确保处境不利群体克服障碍,公共政策和教育系统大有可为。

        数字技术促进工作方式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导致正式工作与非正式工作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化。世界银行2019年世界发展报告《工作性质的变革》预计,当前基于数字技术的自由职业者人数快速增加,全球自由职业者的总量约为8400万,且仍然可能在传统领域中就业。例如,美国5730万自由职业者中,三分之二的人仍然从事传统工作,仅仅将自由职业视为补充收入的来源。近年来,中国自由职业者的人数也呈现快速增长。据《全球自由职业者调研报告》,千禧一代已经成为目前中国自由职业者的主要构成人群,他们通过自身的专业特长为客户提供差异化和创造性的产品与服务。在数字经济时代,任何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必拘泥于传统的就业市场,而是可以依托数字平台平衡正式工作与非正式工作,从而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2.推动数字化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是关键

        历史经验表明,尽管技术进步是生产力提升的催化剂,但只有劳动者思维与技能、商业组织与新技术要求匹配,新技术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以蒸汽机、电力、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与应用为标志,每一次技术进步能否真正驱动生产力提升,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劳动者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例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美国工厂首次使用电进行生产时,并没有在其最初的30年里促进生产力提升;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尽管美国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其实际生产力增长却从1995年至2005年的平均每年超过2.4%,下降为此后每年不到1.3%。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培养的劳动者思维和技能与新技术的要求之间出现了不匹配,教育没有很好地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

        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教育2030:教育与技能的未来》报告,指出“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无法预测。但是我们需要持开放的态度并且最好准备。学生毕业后需要投入到现在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技术,来解决现在还根本不知道的问题。”欧盟在2016年提出《欧洲公民数字能力框架2.0》,提出要掌握五种关键的数字能力,即信息和数据素养、沟通和协作能力、数字内容创作能力、数字安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能够在学习、工作和交流中批判性地使用信息化工具。在数智时代,技术迭代和工作岗位更替的速度不断加快,三类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即高级认知技能(如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社会行为技能(如团队工作能力)以及能够预测适应能力的技能组合(如推理能力、自我效能等)等。因此,各国应该重新投资教育,尤其是专注于那些能更好开展与机器合作以及机器无法匹敌的关键能力培养,如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力、创新创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如领导力、团队合作)、主动学习能力、社会情感能力(如同理心)等。

    3.推动数字化就业创业的教育变革路径

        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革新。首先,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校长威廉·G·鲍恩(William Bowen)认为,互联网的普及、网速的提高、存储成本的降低和移动设备的日渐高端与普及等各种技术的进步,促进人才培养从单一到多元,从封闭到开放,从批量生产到个性定制的转型。《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提出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理念,其中“轴翻转”强调能力培养优先于传统学科知识的传授,并以此贯穿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自适应教育”,以及强调通过跨学科合作展开课题探究的“目的性学习”。其次,优化教育内容。根据中国信通院《G20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18)》,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部分,其中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的产业数字化占G20国家数字经济结构的比重为84.47%,是各国数字经济的主体。因此,高校除了培育能够创办数字企业的创业者,应着力培养全体大学生的数字就业创业思维以及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例如,可以设立全校性的“数字经济倡议”,使其成为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跨学科学习体验;也可以在原有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数字创业课程群,培养学生数字创业能力。第三,加强体验式教学,为学生营造现实情境,建设实践共同体,从而使学生为应对VUCA(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时代做好准备。

        引导当代大学生立志挑战科学高峰。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他们的成长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是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原住民”,有机会接触各种互联网技术、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这一代在校大学生具有四种核心行为,即重视个人表达并避免使用标签;具有高度的包容性;深信对话解决冲突和改善世界的作用;以高度分析和务实的方式制定决策等。他们被视为“寻求真理的一代”,是用创新方式解决社会大挑战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征,高校不能被动地顺应数字经济的岗位要求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而是应该鼓励当代大学生立志挑战科学高峰,钻研前沿技术,从而为数字经济这一新引擎奠定科技基础。

        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数字技术与数字经济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诚如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在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典礼上演讲时指出,“我所担心的并不是人工智能能够像人一样思考,我更担心的是人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没有价值观,没有同情心,没有对结果的敬畏之心。”在数智时代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基础是回归人的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96年《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里就提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这一愿景在知识海量化、信息碎片化、人际交往虚拟化的数智时代尤为重要。高校尤其要强调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建构合理的通识教育体系,从而推动更加全纳和公平的社会的发展。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充分抓住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不断成长。首先,大学生要尽早科学合理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长,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其次,要加强主动学习和科学学习。当前,高等教育正在进行深刻的学习革命,中国的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爱课程”“学堂在线”等慕课平台的优质课程,主动学习跨学科领域的知识,为未来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再次,通过知识共享、团队合作、实践参与,努力提升数字经济时代所需的核心素养,以终身学习者的姿态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迎接后疫情时代的各种挑战,用青春书写华彩篇章。

        (作者:梅伟惠,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