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荟】
乘公交车去和一座城市相见,要比乘其他任何交通工具都更具有抒情性。我们也可能想到白马。李白应该就是骑着白马去的长安。那一日,拜访对象张丞相正在病中,马蹄踏着长安的青石路面嗒嗒作响,马对着长安的天空发出一声深长的嘶鸣。显然,马已不属于现代城市。公交车从一个路口行驶到另一个路口,将一些人和另一些人进行置换,如此循环,世界就浓缩在一辆公交车中。
从公交车上向外看,一切都是陌生的。
游学汴京的张择端,那时还年轻,相貌清瘦,在马车上,他的目光随着春天的一缕缕阳光投向汴河边的杨柳,投向船上的贵妇……游人如织,市声都被眼前的繁华滤去了。《清明上河图》就从那一刻开始起笔,老树、板桥、茅舍、牛车、农人、河道、酒旗、僧侣、官宦……天高地阔的画面慢慢收拢,最终成了水泄不通的街市。马车上的景色是颠簸的,从公交车窗向外看,一切则静如水面。一栋栋建筑立在地上,一个个行人立在地上。这条路和那条路看似没有任何区别,然而我坐上不同线路的公交车,它们所通向的地方必定是不同的。不同线路的车,像是志趣相异的人,每一段路都像是一种味道有别的人生。
那时,我只是喜欢寻找陌生的感觉,用一场场虚拟的远行来满足心中“无穷游”的梦想。在我看来,公交车就像是一个风筝,既可以把我带出去,又可以把我安全地带回来。公交车一直往东,会把我带向大地深处,那里有华美的词语,有肥沃的文章。公交车一直往西,会把我带向幽邃的山林,春山如图画,一声声鸟鸣,摘来王维和孟浩然的诗句。通过公交车,我学会了观看,无论是高深的学问还是平淡的生活,最初都是从看开始的。在公交车上看城市就像看一幅流动的画。你在画外,你是这幅画最初的观众,图像稍纵即逝,下一个路口它又捧出新的……
南昌的街道看起来都是新的,和它深厚的底蕴一点都不匹配,唯独路名老出了厚厚的包浆。建筑和街道都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中改造成时代需要的样子,马已经匿迹,马车已经退场,古老的建筑都回归泥土。民德路、叠山路、象山路、渊明北路、阳明路……路是没有声音的,它们是真正的隐者,大隐隐于市。它们可能被修过无数次,但是它们始终在那里。一辆公交车缓缓地行驶过来,到站了,报出了路的名字。公交车作为一个移动的公共空间,每天只是负责把一些人从这里带向那里。老人、孩子、女人和醉汉,他们在这个公共空间中成为彼此眼中的路人。路人是没有身份的,就像落在地上的树叶和花瓣。他们在某个站台停下来,去菜市场,去理发店,去酒店,去和一个陌生人见面……
有一回,公交车把我带向了城郊的青云谱,那儿正在举办一场有关八大山人的真迹展,那是终点站,最后剩余的七八人走出车厢。男女老少,大家互看一眼,皆陌生面孔,然后各自朝着青云谱的大门走去。这是一个偏僻而又缺少人气的地方,古代更是偏僻,水塘和稻田成片,天光云影。遗民朱耷就在这里经营着他的剩水残山。刚才的乘客成了看展观众,在某一张画下,彼此又遇着了,互看一眼,继而分散。等到看画的眼睛都有些倦了,身子也累了,又在景区外的站台相遇。公交车再次出现,乘客们走进车厢,互看一眼便埋头看起手机。也许,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对于八大,他们都有话要说,然而在由陌生人构成的社会中,最终被与生俱来的谨慎克制了。
一辆公交车在马路上行驶,其实是人在行驶,人们凭借公交车去往别处,从而看见另一些人。人们每天都活在陌生中,公交车就是千万次地把人带到陌生中去。人们在陌生中,寻找着另一个自己。
(作者:朱强,系青年作家,已出版散文集《墟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