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1日 星期二

    南通职业大学:

    贯彻落实“职教二十条” 办好适合的高职教育

    作者:周开俊 赵峰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01日 10版)

        南通职业大学对接新产业新技术,按专业群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顶层设计,重组课程体系,深化“三教”改革,“五育”并举,着力培养“三型人才”。

    对接产业发展

    按专业群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新技术的快速应用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复合性、跨界性、创新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接区域产业,按专业群编制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一般依据两个维度,一是专业市场维度,即专业进出口通畅情况。可以通过招生志愿填报情况、年招生人数、年平均就业率、所属产业未来需求情况等指标合成获得,重在考虑生源类别的多样性、当年招生的不确定性、出口的通畅性、需求的持续性、现有专科招生与本科招生的差异性等关键影响因素。二是专业水平维度,即专业实力积累情况。通过内涵建设(含专业品牌、课程资源、教材建设、实践条件、师资队伍等),创新引领(含教学成果、教学改革、科技研发等),社会影响(含师生获奖、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指标合成而成,重在体现专业的现有实力。学校借鉴波士顿矩阵分类方法,根据市场需求强弱和专业水平高低,将专业划分为品牌化发展、加快发展、调整发展和限制发展四类,为专业动态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学校瞄准中国制造江苏行动纲要和南通市“3+3+N”产业体系,以产品全寿命周期为时空主轴,以上、中、下游产业生产对象与产品服务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对产品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产业部门、企业群体及关键岗位加以系统梳理,绘制形成区域产业链全景图。以“岗位相关、技术相近、基础相同”为原则,整合产业链中的各关键岗位形成岗位群,在此基础上,以品牌化发展专业为龙头,构建高水平专业(集)群。在编制人才培养方案时,通过岗位群课程统整,形成岗位融合课程模块,并分布到群内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专业组群建设,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三对接”。

    实施“三会四审”

    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

        学校精心设计了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审核流程。“三会”是指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会、职业能力分析示范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会;“四审”是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议、校外同行专家评审、校教学委员会审核、学校党委会审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会邀请了国内领军高职院校的校长对“双高”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剖析指导。职业能力分析示范会邀请全国职教专家,南通及周边地区13家行业、企业一线专家与各学院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会则由全体校领导班子成员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话政策、谈体会、说观点、提要求。“四审”阶段更加重视同行专家的意见,将所有方案分专业大类送省内同行院校评审。校教学委员会和党委会审议则偏重落实企业和同行专家的意见整改情况。

        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和区域行业企业需求,学校明确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创新型、国际视野型“三型人才”的目标。“技术技能型”要求人才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尚职业道德和新时代工匠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专业过程性知识及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理论知识;具有安全、环保、质量意识;经历必要的职场化训练等。“复合创新型”要求人才具有两个专业领域专业知识或创新技能;能应用专业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具备独立思考、沟通合作、信息采集、自我反思能力等。“国际视野型”要求人才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理、历史及文化;具有境外实习经历;获得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等。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努力构建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双创教育有机融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系统设计劳育课程,包括安全卫生保洁、整理整顿清扫、公益劳动三个模块。其中,安全卫生保洁侧重于基本劳动素养养成教育;整理整顿清扫融入专业生产实习与岗位实习课程,侧重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公益实践劳动主要包括社区劳动、志愿者服务、科学探索、公益服务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创美、以劳创新。同时,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开足开好思想品德类、自然科学类、文史哲学类、军事教育类、身心健康类、公共艺术类、创新创业类等七类公共基础课程。

    “三选三进三契”

    重组课程体系

        专业(群)本质上是课程的组合,学校在重构课程体系时围绕四个目标: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完整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技术引领课程模块的改革,将新工艺、新技术、新业态等融入课程模块;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四是注重产出导向,成果驱动,强调育人成效,注重学生学习的获得感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根据上述四个目标,学校构建了“能力本位、实践导向、1+X融合、岗位课程统整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了“通识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岗位融合课程—专业群拓展课程—职场过渡课程”的课程框架。学校实施大类培养共享通识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平台课程,提供岗位融合课程、专业群拓展课程和职场过渡课程三次选择,实现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迁移能力的三次递进。学校突出思政课程的政治引领作用,同时要求所有非思政课程契入思政元素,契入安全、环保、质量等意识教育。专业群平台课程模块侧重于共用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在岗位融合课程模块中,引入了产业前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将X证书内容契入课程模块;在专业群拓展课程模块中,设计跨专业、跨学院、跨大类的专业群选修课程,契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人才培养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和跨界;在职场过渡课程模块中,依据学生的教育需求、就业需求等,设计了若干个套餐模块供学生选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通过参与企业工程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累积岗位过程性知识。

    深化三教改革

    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课堂变革的关键是推进三教改革。一是改教法,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设计“为学生学”服务的新教法,加强学习资源建设,改革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到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去学习,改革教学交互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学习;二是改教师,建立师德师风和教师继续教育考核机制,建立教改“种子库”,实施课程开发师培养工程,确保教师能够适应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三是改教材,以企业真实的项目或产品为载体,按知识点来构建教材,以工作手册式、新型活页式教材方式呈现,便于学生查阅、理解、交流。

        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中心,推进职业教育学分制改革,改传统刚性管理为柔性管理,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将课程、教师和时间的分配权逐步让渡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个性需求、特长爱好、知识积累情况,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课程。同时加大“课程包”开发,按照“(通用技能+专用技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质量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重建思路,开发满足复合、创新型和拔尖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多样化课程模块,为多样化生源提供适合的套餐课程包,按课程模块组建教学创新团队,分工合作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周开俊  赵峰)

        (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