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华中科技大学:

    抗疫精神成思政课最生动教材

    作者: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高翔 崔美娇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9日 01版)

        从对未来生涯的迷茫到坚信“学习的知识就是手中的枪”,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学生吴逸桐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后思想态度发生转变,毅然选择赴西部基层支教一年。

        熬夜制作手工饼干、手写贺卡,甚至差点忘记自己的结婚纪念日,只为将暖心传递给《营养与健康》课堂的学生。疫情期间,该校生命学院教师班主任金文闻给全国各地学生寄送140盒小饼干传递暖心的故事感动校园。11月10日,在华科举行的2020年湖北省高校学生思政工作集中调研会上,大家一起分享了一个个抗疫故事,在生动讲述中深入人心,以真人真事、真情实感温暖人、感染人、鼓舞人。

        在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身处武汉的华科挺身而出、冲锋在前,是全国抗疫战场中投入力量最多、作出贡献最大的高校。学校11所校属医院均为新冠肺炎定点诊疗救治医院,共投入医务人员约3.4万人,病床近9000张,同时还管理着4个方舱医院近6000张病床。战疫中,学校涌现出许多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其中,6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3名同志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个集体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1个集体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还有多人获省市及卫生系统各类表彰。华科人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与人民同舟、与祖国共济”的使命担当。

    无畏坚守尽显医者仁心

        “我宣誓,牢记使命,冲锋在前,坚决贯彻医院部署,全力以赴支援红十字会发热定点医院工作,圆满完成院党委交给的任务。”1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发出《守护健康 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倡议书,内科党委书记陈吉相很快就带领着30余名内科党员组成抗击新冠肺炎突击队,庄严宣誓。当晚,队员们便迅速投入协和对口支持的发热定点医院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工作中。

        危难时刻方显英雄本色。疫情初期,华科成立防控新冠肺炎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校长李元元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紧紧抓住前方医院和后方校园社区两个阵地,统筹协调、全盘谋划、上下一心,吹响战疫集结号,号召全校党员冲锋在前,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邵新宇在战疫示范微党课中讲述:“战疫过程中,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在华科抗疫的各条战线上。附属协和医院党委第一时间发出倡议书,全院各基层党组织、全体党员纷纷响应。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党委成立临时党支部,立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誓言。在校园防控战场,为保证顺利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众多老党员、老教师身先士卒,为近两万名校内居民充当志愿者,解决居民的日常生活难题。95岁高龄的‘钢铁院士’崔崑及夫人第一时间捐款100万元。这些身边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

        党旗所向,白衣为袍,一线医务工作者勇当抗疫排头兵。

        1月中旬,附属协和医院受命派团队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并负责将南五楼普通病房改造为临时ICU。“让我来,我先上!”原本在金银潭医院轮值的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尚游主动请缨。“时间不等人,只有ICU病房改造得快一点,病人才能早点得到救治、早点康复。”尚游说。

        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党支部书记、中法院区插管小分队队长万里,带领着一支“敢死队”守护着危重症患者生命。“插管的时候要贴近病人,感染风险极高,但此时此刻,不能顾及个人安危,只有与死神硬碰硬,才能换来病人生的希望。”万里说。

        这些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已成为学校思政课堂最生动的案例,激励和影响着更多华科人。

    科研攻关助力战疫一线

        李元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一所以工科和医科优势突出的综合性、研究型重点大学,武汉疫情形势严峻,华科责无旁贷。发挥自身优势,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华科力量。”  

        为助力抗疫一线,学校紧急投入5000万元经费,发挥综合学科的专业优势,集结多学科研究团队,动员30多个科研单位参与疫情防控科研项目,为一线抗疫提供科技支撑,重点在新冠肺炎病毒溯源、快速检测救治、临床药物筛选、疫苗研发等方面加大攻关力度。

        法医学系刘良教授团队是全国第1例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遗体解剖工作的完成者。2月15日晚上9点多,刘良接到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的电话,有一个患者遗体可以做解剖。他紧急召集团队赶往医院。作为主刀医生,59岁的刘良穿上密闭的防护装具,10分钟便汗如雨下,呼吸困难,就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他硬是咬着牙完成了第一例解剖手术,并迅速与团队总结解剖技术细节,为新冠肺炎的治疗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资料。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刘良团队的研究成果写进其中。

        疫情期间,为缩短监测时间,电信学院白翔教授、许永超副教授团队负责的智能创新实验室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利用AI辅助医学影像量化分析系统,大幅提升了诊断效率,缓解影像医生的压力。

        5月11日,使用人工肺膜(ECMO)术前73天,新冠肺炎核酸转阴、不可逆纤维化呼吸衰竭患者刘强,经过全力救治,成功脱离生命支持的ECMO,依靠植入的双肺在辅助下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进食。今年1月底,刘强经过医护人员不懈努力,他核酸成功转阴,但是出现了不可逆的广泛肺间质纤维化,肺移植是唯一希望。为了挽救他的生命,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团队与国内顶尖专家联手会诊,多次讨论最终确定肺移植手术方案,并为他成功实施手术。

        7月16日,公共卫生学院王超龙教授和邬堂春教授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林希虹教授合作的文章在《自然》杂志发表。该研究有利于世界各国更有效地制定预防政策和方案,对我国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和应对将来潜在的新发传染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月18日,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管凯雄报名成为新冠疫苗一期临床志愿者。3月20日,他经过层层检查顺利接种。5月22日,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刊登的新冠疫苗人体试验临床数据结果公布,这件对管凯雄来说“有意义的小事”为更多人所知。

        “原来真正的英雄就在身边,管老师是首批108位志愿者,真的很敬佩。”“以后我希望也能像老师一样,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22日晚,管凯雄和学生讨论课程的微信群被各种消息“轰炸”。特殊时刻的一次勇敢选择,为学生上了一堂最直接的思政课。

    华科抗疫精神激励“后浪”

        疫情期间,华科积极迎战,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所难,积极拓展“云课堂”“云教学”“云答辩”“云招聘”“云思政”,为学生的课业、毕业、就业保驾护航。

        3月底,2020届光电信息学院硕士毕业生鲍立在线上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答辩,顺利毕业。谈到“云答辩”的场景,他仍记忆犹新:“我以为只有七八位老师在线,没想到最多时竟有32位老师同时在线。我将踏上工作岗位,看到学校在疫情期间投入了这么多,身为华科学子,希望今后能够带着这份属于华科的担当,贡献更多创新产品。”

        9月17日,是华科本科新生报到的第一天,新生蔡文泰正式和父母成了校友。他的父母都毕业于华科,都在协和医院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们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而蔡文泰则在家中备战高考。“之前我对职业选择还有些‘摇摆’,但经过这次疫情,我明确了自己的志向。”今年高考,蔡文泰第一志愿就填报了华科同济医学院临床医学类专业并被录取。

        9月23日,在华科2020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校友张定宇以亲自经历和切身感怀,为7000余名本科新生动情讲述“开学第一课”。张定宇近40分钟的演讲,16次被在场师生自发的掌声打断。伟大的抗疫精神,在一个个故事中凝练,在一句句讲述中深入人心,师生们眼中含泪,感受着为人民、为祖国奋斗的源泉和力量。

        能源学院2017级本科生艾克帕尔·吐地说:“从武汉返乡解除隔离之后,我成为村里志愿者队伍中的第一名大学生,哪里需要,我就出现在哪里。”建筑与规划学院2019级研究生党员司玉立表示:“我们90后党员要努力做新时代的‘后浪’,成为抗疫英雄精神的传承者,让我们个体的小我融入时代的大我。”

        邵新宇认为,抗疫大考是一堂有高度的思政大课,也是一堂有温度的思政金课。华科身处抗疫主战场,生动感人的身边故事如盐在水,是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这堂课中,人人都是课堂主体,是讲课人也是听课人;是积极投身抗疫大战的亲历者,也要成为伟大抗疫精神的阐释者、传承者;要把抗疫成效转化为思政育人成效,引导广大师生从抗疫的生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这学期,华科把做好抗疫精神宣传宣讲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成立了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团长,一线医务工作者、抗疫科研专家、校园防控人员等为代表的华科抗疫精神宣讲团。

        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一个个一线战疫、科研抗疫、校园防疫的感人故事,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科人奋力拼搏,勇往直前。

        (本报记者 夏静 本报通讯员 高翔 崔美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