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区南面,拥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独特的山水风光,被誉为中国最美县城。如今,这里正在打造另一个“最美”品牌——最美乡村,并以此助推全面小康。
近年来,阳朔县按照“一乡一张图、全县一幅画”的思路,全领域规划,大手笔推进,实现了最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漓江景区、遇龙河景区、世外桃源、十里画廊、西街等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
巧做生态“加减法”
“路变宽了,村子变漂亮了,院子变精致了,文化广场也建起来了。茶余饭后,我们到广场休闲跳舞,过起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白沙镇兴隆村村民张启阳说。
这是阳朔最美乡村建设的缩影。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指引下,阳朔县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
打造遇龙河生态乡村示范区,是阳朔县巧做生态“加法”的重要一笔。2014年以来,阳朔县以遇龙河沿线为中心,打造生态示范区,涉及阳朔镇、白沙镇、高田镇3个乡镇5个村委19个自然村近9000人,围绕“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实施村屯整治、道路提升、田园景观营造三大工程。进行房屋立面改造1487户,拆除废弃危旧房419座;修建联网公路7.5公里,观光步道6.2公里,硬化村道4万多平方米,建成“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等200多个“微田园”。
做生态“加法”不易,做生态“减法”更难。2019年,阳朔县加大工作力度,拓宽工作范围,在自治区“三清三拆”的基础上,在以遇龙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东线沿305省道和西线沿321国道为“一区两翼”的区域,包括阳朔镇、白沙镇、兴坪镇等6个乡镇44个自然村,开展“五拆五清五建”整治提升。
5个月时间里,阳朔县“五拆五清五建”工作顺利完成,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
做好生态,建设最美乡村,阳朔县因地制宜,大力施策,规划建设尽显阳朔特色。
阳朔县实行“县领导挂帅、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成立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通过蹲点调研、走村入户等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建设美丽乡村合力。
同时,阳朔县遵循“绿色、人文、智慧、集约”的规划理念,综合考虑农村山水肌理、发展现状、人文历史和旅游开发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做到“城乡一套图、整体一盘棋”。各村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实施“政府+村委+旅游公司+果木企业”“出租民房办民宿+筏工+种植体验+出售农产品”“开办民宿+筏工+果木种植+旅游公司务工”等模式进行旅游兜底扶贫。
其中,遇龙河沿岸村庄因地制宜打造了“水上扶贫车间”。一根竹竿、一顶草帽是阳朔县高田镇凤楼村村民李家荣上班的标配,每天游客一到码头,他就用竹竿撑着竹筏,载着游客在遇龙河漂流。“在水上扶贫车间工作,每年收入3万多元,关键是方便照顾家人。”李家荣表示,除了工资,景区每年还拿出门票收入的10%给两岸村民分红。
发展旅游助力扶贫
历村成为最美“月亮村”,鸡窝渡变身“凤凰渡”……最美乡村建设,促进了阳朔全域旅游的不断提升,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穿过县城5公里,来到遇龙河万景码头。阳朔镇鸡窝渡村就在码头边上,因坐落于群山环抱中形似鸡窝而得名。走进鸡窝渡村,宽阔平整的道路直通农家院落,一座座小楼灰瓦白墙,房前屋后有小花园、小菜园。
鸡窝渡村以前是个贫困村,该村从整治乡村环境入手,乡村面貌大变样。“2019年11月,我们村完成改造后,来参观旅游的人络绎不绝。”鸡窝渡村委主任徐文通介绍。随着客流量增多,许多村民抓住机遇,开展旅游门路也增多了,开农家乐、办民宿、卖手工艺品,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7万元。
在实施旅游精准扶贫,推进建成旅游小康过程中,阳朔县从每个村的实际出发,村民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宜做筏工则筏工,宜做果木则果木,宜做民宿则民宿”,合理布局,特色鲜明,形成了“扶贫一村一品牌,小康一屯一特色”的特点。
2020年,阳朔县成为广西唯一的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发展乡村旅游让每个贫困户实现共享发展,惠及就业、增收、社保、医疗及教育等,不落一人,不落一户。2017年以来,阳朔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超过10%,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本报记者 周仕兴 本报通讯员 李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