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第三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先用清水舒展打卷儿的书页,再在缺口处刷上浆水,随后挑选颜色、质地相近的纸进行修补……”11月21日,在第三届长三角文博会上,江苏南京博物院社会服务部工作人员张毅手把手地指导观众修复古籍。
此次展览,南京博物院不仅带来了创意展览和文创衍生品,更设置了文博社会教育活动。在这里,凭借数码扫描技术,南博镇馆之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大型砖画变身木刻,蘸上红色印泥、覆上宣纸,以毛刷轻扫,就会得到一张“竹林七贤”人物小像,让观众在体验雕版印刷技术的同时,感受六朝人物怡然自乐的风采。
本届展会,江苏展区围绕“全面小康、文化产业新征程”年度主题,突出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组展思路。记者了解到,参展的近百家江苏企业运用AR/VR、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体现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创新,使江苏的好景好物好文化“活色生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走进序厅,高3米、长12米的运河长卷数字化体验区以视频形式,让长卷江苏段中的船舶、云气、水流等元素“动”了起来。原画中江苏段所有地标,均在视频中附以简介及相关诗词。
走进江苏馆正厅,众多“运河”元素映入眼帘。有《从长江的尽头回家》网络直播展示、大运河主题图书,还有耗时8年完成、共计1400万字的巨著《中国运河志》亮相。2008年,江苏牵头启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工作。2012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启动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运河出版工程。《中国运河志》便是其重要成果。
多家企业还带来了以新技术新产品为核心的体验内容,展示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的新型业态。
中国戏曲历来受到国内外戏曲爱好者关注。展会现场,“戏曲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目光。江苏演艺艺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计华介绍,这是我国机器人技术在戏曲文化中的首次应用。技术人员捕捉戏曲人物的动作,建立数据库,完成数字版权登记确认,进行创作和调整。目前,三代机器人已基本调试完毕,它们从二代的15个关节增加至25个关节,肢体动作更加丰富逼真,甚至可以演绎昆曲《游园惊梦》。
突出“文化+”战略,展示文旅融合发展新活力;“复刻”阳澄湖高速服务区景观,展现文化与交通等行业的有机融合;借助手机游戏《江南百景图》,展现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魅力;借助VR头戴设备,带领观众进行穿梭之旅……精彩内容,不胜枚举。
一个个亮点背后,是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江苏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657亿元,占GDP比重为5.0%,增加值总量居全国第二位。规模以上企业经营收入和总资产均超万亿元。
“以本次文博会为契机,江苏将与兄弟省市继续加强协同配合、凝聚发展合力,共同开启长三角文化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崭新篇章。”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表示。
(本报记者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