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云南德宏州石梯村:

    生态“观鸟游”让小村变了模样

    作者: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20日 08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没有想到,通往这个小山村的路竟是如此弯弯绕。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雪梨村委会到下辖的石梯村民小组,40多公里的山路全都由一个接一个的急S弯组成,极其狭窄,暗弯连连,行驶两个多小时,不停地绕来绕去,让记者晕得想吐。

        11月7日下午,正值立冬时节,这里的气温却高达28℃,雪梨村党总支书记胡培松,一个年轻精干的女村干部,开着自家的车送记者上山。

        “现在我们就行驶在中缅边境线上,光我们村国境线就有24.7公里,与缅甸只隔着山下这条大盈江。”为了减轻记者晕车的程度,胡培松尽量慢点转弯。她告诉记者,与缅甸山水相连的石梯村民小组是一个景颇族、傈僳族聚居的边境“直过民族”村,全村共85户363人,有耕地715亩、林地28115亩,地处伊洛瓦底江水系热带和亚热带区域。

        新中国成立前,石梯村的少数民族群众还处在与世隔绝的原始社会末期,靠刀耕火种、狩猎采摘等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维持简单生存。因山高路远、交通困难、村民思想观念落后等原因,长期没能找到适合当地脱贫致富的路子,到2016年石梯村还有建档立卡户43户150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高达50.5%。

        村民小蔡五记得,2015年5月的一天,山寨里忽然来了几个干部模样的陌生人。他们拿着一本印有各种鸟图的画册,跟他打听有没有见过照片中的那些野鸟。他一眼就认出了其中几种:“有啊,这是山老鹳。还有几种野鸡我们这里都有。”旁边一个人听后激动地说:“太好了,这下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了。”

        小蔡五后来才知道,说话的那个人是盈江县委书记陶继清。此前,陶继清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邻近的保山市百花岭村群众通过发展“观鸟游”走上致富路,便实地去百花岭取经。经过多方调查,盈江县委领导认识到石梯村同样具有发展生态“观鸟”旅游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它紧邻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洪崩河片区,生态自然景观独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存完整,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根据观察记录,石梯村有多种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是全国村一级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鸟类资源非常丰富,已发现鸟类350余种。尤其难得的是,根据多年监测,初步估计石梯村周边有花冠皱盔犀鸟50至100只,冠斑犀鸟50至80只,双角犀鸟20至30只,是国内观察和拍摄野生犀鸟的绝佳之处。

        为切实帮助石梯村改变千百年来的贫穷落后面貌,盈江县于2016年为石梯村量身定制了发展边境民族特色村寨——“中国犀鸟第一村”规划,鼓励和引导当地群众学习百花岭经验,发展生态“观鸟”旅游产业。为此,陶继清还把百花岭的“知名鸟导”侯体国请来建鸟塘,给大家做示范。村民们陆续变身当“鸟导”搞服务、赚“鸟钱”,自觉投身于生态保护中。

        伴着清脆的公鸡打鸣声,8日一早天还没亮,记者就从山村客栈中起床。迎着初升的朝阳,在胡培松带领下,走进山坡上树林中的2号鸟塘,见到了从黑龙江省大庆市赶来“观鸟”并早已在此架好相机拍摄的付先生等人。今年刚30岁的景颇族塘主何振中告诉记者:“我在家门口就业,为外来的观鸟人提供拍摄鸟塘、送餐等服务,去年靠‘观鸟’收入四五万元。今年大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整个石梯村原来一直关闭,现在开放后已经陆续有外地游客来了。”

        胡培松介绍,像这样的观鸟塘(点),村里有33个。目前,石梯已建成村集体农家客栈1个,特色民宿24家,农家乐饭店2家。每年的10月至次年5月的观鸟旺季,每家客栈每天可有500元至1000元收益。同时,村民们充分利用手机等科技新手段,发挥“互联网+”优势,及时发布鸟类情况、食宿信息等,开展线上预定“鸟点”、客栈、“鸟导”等,努力为远道而来的观鸟者提供周到服务。

        据统计,2019年石梯村接待观鸟人2万多人次,每个监测点实现1万元至3万元的收益,生态“观鸟”旅游为村里带来直接收入达107.5万元。石梯村现已成为国内外观鸟爱好者心中的一个“观鸟圣地”,“中国犀鸟谷”名声叫响中外鸟界。

        难能可贵的是,盈江县在发展生态“观鸟”旅游的同时,一直坚持把生态保护贯穿始终,着力做好“生态+”文章,鼓励引导石梯村民逐步退出香茅草种植,转向发展“林木+林旅+林下”绿色立体循环经济,全村还发展坚果、荔枝、咖啡等林下经济2800余亩,年产值约3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村产业结构。着眼于民族特色、文化底蕴和环境优势,盈江县又把石梯村列为全县美丽乡村重点进行打造,不断为发展生态观鸟旅游夯实基础。

        如今,通过三峡集团等社会各界的帮扶和各族村民的不懈努力,石梯村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多年的竹子铁皮房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水、电、路、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等配套设施齐全,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不足2000元增加到去年的1万多元,摩托车、手机、汽车等进入普通村民家。2019年石梯村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十佳公众参与典型案例,同年又成为云南省的“旅游扶贫示范村”。

        (本报记者 任维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