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
如果把宁夏地图对折一下,红寺堡几乎刚好在中心点上,可谓深居内陆腹地。
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移民开发区。记者近日在这里采访,路过一所看起来非常现代化的学校,校门上遒劲的笔体写着“红寺堡区晋江中学”几个大字。一问,校名里的“晋江”,就是两千公里外福建省泉州市的晋江。晋江和红寺堡,一个在东海之滨,一个在西北腹地,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节点,是怎样联结在一起的呢?
坐在桌子前,几位福建支教老师你一言我一语谈起到红寺堡的感受。他们是来自泉州德化第三中学的杨财港、泉州永春第五中学的姚瑞安、福州高新区良存华侨学校的陈义榕、龙岩永定区培丰中学的张国洪,还有福建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吴礼峰。
“刚到学校两周时,走在街上就有当地学生过来鞠躬问老师好,在远隔几千里外的异乡,突然在街上碰上‘熟人’,瞬间感觉自己就是这里的一分子,无比幸福。”陈义榕说,作为一名英语老师,到红寺堡后根据教学需要改教了历史,也为自己进一步研究和传播福建、宁夏两地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契机。
“我这次来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反正自己身体也不错,就是准备吃吃苦。”吴礼峰接过话茬说,“一到学校,发现比想象中的好太多了,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这对我们来讲也是一次重要的国情教育。”
杨财港比其他老师早来一年。他认为:“一位老师能够带来的改变或许微不足道,但我们在课余时间经常和同学们聊天,告诉大家福建的孩子们是如何学习生活的,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通过不同地域文化的激荡和碰撞,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梦想的种子。”
文化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闽宁协作不断走向深入的标志,就是从产业协作向文化等层面和领域的深度拓展。
福建德化县是世界陶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德化县在红寺堡区宁夏移民博物馆专设“丝路使者·德化陶瓷文化艺术展厅”,将德化当代173件陶瓷作品捐赠给宁夏移民博物馆并永久展示。挂职担任红寺堡区委常委、副区长的赖有为说,这些作品浓缩了德化千年瓷韵,展现了德化的传统陶瓷文化和精美瓷雕艺术,承载着瓷都人民的祝福,促进了“海丝”与“陆丝”间人才、文化交流。
在红寺堡职业技术学校,有一个与德化职业学校共同设立的曾映雪陶瓷工作室,定期开展技艺传承。两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建设、教学水平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相互交流,加强艺术设计方面的共建帮扶,并互派职业学校教师交流学习。
德化县杨梅乡云溪村在明永乐年间就有剪纸风俗,云溪剪纸工艺被列入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红寺堡区新庄集杨柳村也有浓厚的剪纸文化氛围,云溪村与杨柳村便结成文化对子,定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让两地民俗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红寺堡的20多万居民都是22年来从宁夏南部7县(区)搬迁来的移民,他们从不同的地域带来了各自的乡土文化——高台社火、秦腔、剪纸、刺绣、纸扎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在这里口口相传、代代相继,加之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八闽文化,彼此激荡、交相辉映,成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见证。
(本报记者 王建宏 高建进 张文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