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1日 星期日

    如何释放青年人才创新能量

    作者:郭鲁江 罗宗毅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1日 07版)

        【强国密码】   

        当今世界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科技的未来在青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力同样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一支规模宏大、面向未来的青年人才大军十分必要和迫切。为此,要不断创新人才观念,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为青年创新人才脱颖而出铺路筑桥,鼓励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

    激发创新活力

        新时代需要的优秀青年人才,不仅要有在专业领域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更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追求。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简单以专业技能评价人才的思想观念,强化对人才的家国情怀引导,增强青年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当前,尤其要引导青年人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实现自我价值融入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紧随时代脉动,勇担振兴重任,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青年创新人才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把这种潜能释放出来。从宏观角度讲,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挑战,唯有以改革激活人才创造活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该提供的服务提供到位,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要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关键问题,持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提升项目承担单位自主权,大力解决科研经费不确定性和预算要求具体化的矛盾,克服重立项、轻监管等多种弊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建立符合科研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和体现人才价值的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真正为创新人才减负松绑,释放活力。

        从微观角度讲,激发人才创造活力还要切实增强针对性,青年人才年龄、专业、经历各不相同,要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并针对其特点进行激励。如70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时间,但相较60后的工作还有较大上升空间,他们积累了方法、经验和能力,对待工作较积极主动;80后对待工作态度也较为积极主动,他们思维活跃、更具创造性和创新性,但由于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所以在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等方面较70后有所弱化;而90后最年轻、最有热情,他们都想获得更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但由于工作时间较短,缺少积淀和经验。不难看出,当前阶段70后和80后是单位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想法最多、压力也最大,因此对他们的激励更具挑战,应侧重帮助其排忧解难和规划前景;对待90后人才则可以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来带动他们提高,多为其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包容创新主体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当今世界正面临开放与保守、合作与封闭、变革与守旧的重要抉择,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要聚四海之才、借八方之力,绝不能“闭门造车”。

        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姿态,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要开展多层次、立体化对外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更大范围内推进自主创新,布局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探索“揭榜挂帅”,不拘一格降人才。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切实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使国际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积极参与到中国发展中来。

        对各类人才及创新主体的包容、尊重和鼓励,可以带来新兴行业和职业的百花齐放,有利于形成人才多元、万众创新的局面。新时期要特别注意尊重人才主体的多元性及其个性特征,尊重各行业的创新人才及其创新之作。要以创新思维发现各类人才,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释放出他们持久的创新干事热情。要以系统思维统领各领域人才,优化行业布局,引领各行业长足发展,有效推动人才、行业和国家共同进步。

    搭建创新舞台

        一个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一个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力,不仅是其人才观的体现,也是其自身实力和格局的展现。越是优秀的人才,越需要相应的工作、生活环境,各个行业都有突出的领军人才,都需要在其专业领域里发挥专长,并与整个大环境共同成长。为此,第一,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部门协作,破除梗阻环节,促进青年人才发展体系和机制的完善。建立新的人才工作模式,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形成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共同做好人才工作。第二,要落实政策,加强保障。提高人才政策落实效果,建立领导层、管理层与人才接轨的制度,认真做好青年人才的实际工作,坚持不懈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让人才得到充分尊重,切实增强人才获得感。第三,要营造生态,服务人才。建设良好的人才生态系统,应该从改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着手,打造细致而独特的最佳人才环境。在科研机构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努力为生产力的转化服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激励更多科学大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创新团队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实干创造新业绩,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郭鲁江、罗宗毅,分别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