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情怀教育为立德树人擦亮底色

    作者:裴新平 郭宁宁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8日 09版)

    学校每年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践活动。

      去年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毕业的唐元林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水利局。一年服务期尚未满,他就提前申请好延期,选择继续留在这片自然条件艰苦的地方奉献。今年“西部计划”启动报名后,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共有300余名学生参加咨询,最终符合条件并成功报名的有近40人。多年来,学校有超过八成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以情怀教育为切入点,延伸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内涵,构筑了以学生为中心,“家国情怀、行业情怀、乡土情怀、人文情怀”为一体的精准滴灌式情怀教育体系。经过16年的研究与实践,逐渐探索出一套将思政教育优势转化为工程人才培养优势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坚持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突出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根本性地位,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在传统专业教育的薄弱点上寻找突破口,通过设计“工程与社会”“环境与发展”“个人与家乡”等模块内容,通过“建设课程矩阵”“实施情境教学”“开展文化浸润”“进行进阶培养”等方式方法,切实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以专业服务国家的能力,提升学生生态理念、环保意识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扎根基层开展工程实践的能力。

      刘学应教授是学校“情怀之师”的代表,为上好一堂专业课要跑遍10余个工程现场。前段时间,他带着学生们来到成功入围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候选申报名单的白沙溪三十六堰开展工程实践教学。他说,“这里不仅是‘旱涝保收’的古代水利工程设施,更是一条生动的‘文化长廊’”。辅导员李祯老师则把思政课堂搬到了“钱塘江诗路”上,带领学生一边领略历代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怀,一边感受当代小康路上的浙江精神。

      每年学校还会选拔近百名大学生化身“村小二”,走进浙江省各地农村,与村干部“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为期15天的蹲点实践。十余年来,学校更有上万学子围绕农村饮用水、五水共治、美丽河湖、乡村振兴、科学普法等开展社会服务和志愿行动,惠及省内外多地、数十万民众及200多所学校的数万名中小学生。今年疫情发生以来,学校超过2000名学生自发在社区、乡村参与了总计10.3万小时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我校的情怀教育变思政教育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工程教育、实践教育、双创教育等人才培养各环节,搭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立体思政教育模式,以素材鲜活、环境真实、体验全新的活态教育情境,解决了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的问题。”学校党委副书记吴小英表示。

      多年来,学校在情怀教育上深耕细作迎来累累硕果,造就了人才扎根基层的“水院现象”。据统计,学校有300余位毕业生担任浙江省各市、县 (市、区)水利行业主管部门领导职务,涌现出全国节水灌溉先进个人奕永庆、“一腔匠心筑水魂”的谷红卫、全国水利技术能手万志军、全国“母亲河奖”获得者汪松哲等一批杰出人才。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因“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有潜力”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两个满意度”位居浙江省高校前列,获“全国水利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

      (作者:裴新平 郭宁宁)(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