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国民经济循环,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再生产环节的正向和反向循环。对于一个快速增长型的经济体来说,交换和消费环节产生的市场需求对经济的顺畅循环特别重要。市场需求有外需也有内需,相应的就有国际经济循环和国内经济循环。在目前外需不足的国际环境下,扩大内需成为国民经济循环的战略基点。不能简单认为只有最终消费才是内需。从产业链循环的角度分析,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会产生需求,研究国民经济循环,要特别关注产业链循环,关注产业链相应环节的市场需求及技术供给。
一
在现代经济中,国民经济循环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循环。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在全球范围形成产品内分工,即同一种产品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布局生产、流通和营销环节,不同环节的分工形成了全球产业链。从产业链角度分析的国际经济循环,包括了供应链和价值链。对应于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中间品供应,形成了相应的供应链。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附加值,这就产生了相应的价值链。产业链的国际布局是围绕产品的技术水准及相应的附加值来展开的。能够开展全球产业链布局的产品,一般是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并且需求较为稳定的产品。评价一个国家的产业水平和产业竞争力,主要依据它的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是否占据主导地位,有多少条以该国产业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长期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大都占据全球价值链的研发和营销环节,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依靠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主要路径是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当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许多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这种产业水准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时,抗风险能力是比较弱的。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近期遇到的困难,就与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相关:一方面,为数不多的以我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在国外布局时,一些零部件生产方面拥有关键技术的国外供应商可能会对整条产业链“一剑封喉”,在国际科技战、贸易战中某些“卡脖子”技术的断供、脱钩更会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断裂或瘫痪;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产业是依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价格低)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所处的环节主要是加工装配之类的低端环节,拥有核心和关键技术的中高端环节通常不在我国,所需要的零部件和元器件一般都需要进口国外的中间产品。
二
上述产业链参与国际经济循环面临的挑战,对我国已有的产业链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避免产业链中断的风险,不仅需要疏通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还要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产业链国外环节的国内替代,促使产业链由国外转向国内,形成产业链的国内循环。需要强调的是,即使产业链转向国内循环,仍然要明确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目标,否则国内的产业链最终会缺乏国际竞争力。如何形成产业链的国内循环?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链国外环节国内替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依靠创新,产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才能实现增长的内生性。实现这一目标,努力的方向有两个。
一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产业,需要围绕创新链布局自主可控的产业链。所谓自主,就是在设计研发、系统集成能力和营销等方面体现自主性。所谓可控,即防备产业发展受制于人。建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产业链,追求的是竞争优势而不是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需要更为关注供应环节的科技水平,零部件的供应商应力求达到世界级水平,拥有关键核心技术。某些发达国家封杀、断供的产业链环节,应当成为部署创新链的重点。
二是要在那些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的环节布局创新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就是要面向中高端环节进行科技攻关,掌握中高端环节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处于价值链底部的加工组装环节,一方面要向研发设计环节延伸,提升价值链水平,这包括多种零部件、元器件的加工制造,例如汽车或飞机的发动机、高端半导体芯片、手机智能系统等;另一方面要向销售环节延伸,包括物流、服务等环节,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市场和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努力进入技术和质量要求更高的元器件制造环节,并被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所采用,就会出现价值链环节的国内替代。替代技术绝不是模仿的技术,实现替代需要具备的必要条件是:有自主知识产权,替代后的生产环节(如更精密的元器件)在技术上符合价值链标准,甚至比以往的产品质量更高、成本更低。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问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这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了明确的创新目标:以替代可能被国外断供的“卡脖子”技术为导向和重点,创新处于国际前沿的核心技术。这是实现产业链国际循环转向国内循环的关键。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核心技术,需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效衔接。首先,创新核心技术的创新链,应该是从基础研究开始,致力于产生处于国际前沿的原创性核心高新技术,这就要求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介入创新链。其次,培育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依托高科技企业,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解决好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最后,在每个环节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产学研各方共同介入创新。知识创新主体即大学及其科研人员的介入,可以解决创新的科学导向问题;技术创新主体即企业及企业家的介入,可以解决创新的产业化导向问题。这两个导向的有效结合,就可能创新产业链国内循环中所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
四
产业链主要转向国内循环,不意味着放弃对外开放,而是转向创新导向的开放型经济,其主要特征是着力引进创新资源。过去,各种要素如技术和管理是跟着资本走的,因此,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来达到利用国际资源的目的。现在,各种创新要素常常是跟着人才走的,而高端创新要素特别是高端人才,相当多地聚集在发达国家。转向创新导向的开放型经济,就是要根据创新链上各环节的需要,着力引进掌握高端核心技术的科技和管理人才。与此同时,提升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在有序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更加注重外资的质量。与过去通常以“三来一补”等方式引进的外商投资不同,现在引进外资,要注重以创新为导向进行选择,鼓励外资在中国本土创新研发新技术。
在积极寻求全球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环节转向国内的同时,仍然需要加强我国产业链价值链的国际布局,推动全方位对外开放,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的价值链,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形成面向全球的价值链,既包括以我为主的价值链,也包括将我国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的产业向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这有助于相关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中共享中国发展成果,与中国企业互利共赢。
(作者:洪银兴,系南京大学资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