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想参与这里的文化活动,希望大家能带上我。”2019年3月,重庆市江北区洋河社区的恳谈会上,新疆籍维吾尔族居民瓦日斯提出这样的建议。社区立即邀请他参与方案策划,成功搭起“你教我学新疆舞,我教你学普通话”为主题的“你教我学”大舞台。不久后,社区广场上,人们总能看到汉族大妈大叔与维吾尔族居民互相请教、互称老师的景象,社区成为一个温馨祥和的大家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很多街道社区党委提出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升级版的目标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为切入点,围绕工作机制、文化互动、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等,制定社区建设的蓝图,努力建设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美好家园。
社区服务更有针对性、更具体
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洋河社区位于观音桥商圈核心区域,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超过600人,是重庆市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务工经商的聚集地,也是新疆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社区早在2015年12月已开始着手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升级版。
为配合“最多跑一次”“一站式”改革,洋河社区开设专门窗口,提供特色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努力做好饮食等服务工作。社区依托社会公益组织和社会团体搭建服务网络,填补社区服务空白,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解决他们就近求医问药的难题。同时,邀请少数民族居民代表参与社区议事、社区院坝会等,共同商议社区治理重大事项,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进程中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洋河社区始终重视做实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路径方法,坚持把宣传、服务、引导放在前端,探索更有针对性、更具体的服务。2018年,维吾尔族居民奥布力经营的烧烤店因商业业态调整被要求搬离,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落脚处。社区党委帮助他协调新的店面,还解决了相关的用水用电难题。在洋河一路经营面馆的回族居民张小龙需要办理相关证明,社区党委立即联系民警为其办理,面馆顺利经营。
社区名副其实地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开了店,孩子在这里上学,我的生活过得很好。”维吾尔族居民阿普力如今已顺利就业并热爱自己的工作,他说,“社区就是我的家!”
创新举措始终着眼于“心连心”
2012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惠民园社区作为社会治理创新试点单位,开始积极探索整合各种资源,实施社区“网格化管理、心连心服务”工作新模式。多年来,这一模式不断完善,为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积累了新经验。
社区网格管理员在日常巡查走访中将辖区内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重点服务群体,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详细的信息台账和包联档案,主动倾听诉求,引导和鼓励各族居民参与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生活。针对居民关心的社区办事环节复杂等问题,推出“一口式”受理和“全能工作法”,为居民办事提供便利。
社团服务社会化,使社区的功能在民族工作中发挥得更充分。社区引导居民自发组建墨缘书画社、“红舞鞋”舞蹈队、群星艺术团、“夕阳红”秧歌队等16个文娱社团,每逢节日都会组织“邻里守望”“好帮手”等21支爱心服务队以及辖区共驻共建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2014年西藏阿里地区参观团来社区观摩时与爱好书法的居民共同切磋交流,现场题写汉藏两种文字“中华民族大团结万岁”字幅;2015年开展“中国梦·墨韵留乡”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览;2016年开展“最炫民族风”民族舞展演;2018年举办第六届群众文化艺术节;2019年举办“八方人才共齐聚、各族居民庆双节”暨第七届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
截至目前,社区已接待27批次、300余人前来参观学习,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专题活动5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2000人次。近年来,惠民园社区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
“能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上取得成绩,有赖于我们始终重视与少数民族居民‘心连心’,用心沟通,用心交往,用心建设共同的家园。”社区有关负责人在总结工作时这样说。
(本报记者 彭景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