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3日 星期六

    宁夏中宁:

    黄河岸边,古貌新风华寺村

    作者: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3日 02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这是一个黄河边的古村,一座至晚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古塔——华严塔矗立在农田花海之间,塔下有寺叫华严寺,华寺村因此得名。

        “过去,这就是黄河岸边。黄河改道,河岸才推移到了距这里两三公里之外。”宁夏中宁县恩和镇华寺村党支部书记杜金宝说。

        黄河主河道游移不定,曾带给岸边的村庄不少灾难和无尽烦恼。黄河携泥裹沙冲积沉淀,逐渐淤积起的沃壤良田,也成为华寺村的财富之源。但长期以来,这个村有塞上江南之名,却无塞上江南之实,守着黄河金岸,却顶着“空壳村”的帽子。

    枸杞更红火

        9月22日,天空飘着沥沥秋雨,华寺村几十位村民聚在村部院内的雨棚下看节目。

        雨棚原本是夏天枸杞收获季节用于存放枸杞的,此时已过了枸杞采摘季,在中间搭起舞台,俨然一个风吹不着、雨淋不到的小型剧场。一侧有一排烘干房,被巧妙用作了更衣室、化妆间,前后两个门,一个门出来正好是舞台后方,演员上下台不必从台前绕来绕去,一切井然有序,就像专门设计的一样。

        “过去传统的露天晾晒办法不行了,有二次污染。现在采摘下来,进水一洗,直接进烘干房,这样加工的枸杞拿起就能吃。检测过关,就一起交到县上的枸杞产业集团,统一销售。”杜金宝说,这套烘干设备,还给村民提供烘干服务,一斤两毛钱,一次性可以烘干9000斤。

        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中宁枸杞的种植与文化延递始于唐、兴于宋、扬于明、盛于今,正因枸杞,这个县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地。

        然而,在新的工业化时代,华寺村父授子承的枸杞种植方式遭遇很大挑战。一家子十来亩地,分成了十多块,大部分都是二三分地一小块,“种地四分力,跑腿就得六分力”。

        很多年轻人都不想被拴在这些地上,过“吃不饱、饿不死”的日子,但撂荒了又觉得很可惜。

        2017年,华寺村选优配强了党支部带头人,杜金宝一上任,就干了一件过去全村人都想干但一直没干成的事,就是把那些零七碎八、高低不平的土地整合起来,变成一眼望不到边、机械可以耕作的大片良田。

        按照土地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思路,华寺村成立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将农民承包地按不同地段和地力条件,以每亩500元为基础股统一作价,引导农民以地入股,流转农户土地2300亩。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一些被绑在土地上的村民彻底得到了解放,安安心心跑起了小生意。

        近些年,华寺村买进了210多辆中型货车,60%从事枸杞、粮食等农产品的贩运。用华寺村9队村民白金宝的话说就是:“一辆车,最不行一年也能驮回来个10万元哩。”

        村党支部用200万元中央和自治区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资金,打造了500亩枸杞产业基地,全部栽植果大、肉厚、耐雨水、糖分低、口感好的宁杞7号新品种,并与中宁县杞惠农专业合作社签订服务合同,全面采用病虫害预测预报和统防、生物农药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管理、机械烘干等关键技术,提升枸杞品质。前两年,枸杞还没有进入盛果期,今年,预计就可实现收入近90万元,净收入超过10万元。

        华寺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连续三年给村民发放土地租赁费25万元,股民二次分红1万元,同时带动了本村及周边群众就地就近务工。仅今年上半年,合作社就用工4000多人次,发放各类劳务费40多万元。

        2019年,华寺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万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800元。

    乡村更宜居

        沥沥秋雨如同增色剂一般,把巷道里的绿树红花漂洗得更加鲜艳夺目。

        在两车可以并行的水泥道旁,花池内的格桑花随风摇曳。67岁的村民柳学琴说,几年前,这样的下雨天,最让人发愁了。

        “开着三轮车过去,车里都能进来泥水,你说这泥得有多深?”71岁的丈夫张兴明不知从哪儿抱出几双高筒雨鞋来,这是过去家家户户的必备用具,现在基本都下岗了。

        华寺村距离中宁县城只有12公里,这几年,村民手里有了钱,不少家庭都到县城买了房。全村741户,只有200多户500多人还住在村里。

        2019年,华寺村1队、2队居民点整合危房改造、农村污水治理、美丽村庄建设、农村综合改革、厕所改造等项目,拆除门前旱厕、圈舍132个,硬化居民巷道6840平方米,新建文化广场2530平方米,并配套了健身器材。

        张兴明也在危房改造项目中把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翻盖了,原来的椽子檩子都还是好的,可以继续用,自己花了3万元,项目补助4.5万元,把格局设计得和城里的楼房一样,厨房、餐厅、客厅、水冲式卫生间一应俱全。配上现代化的家具,好几个和记者一起采访的同行都连说羡慕。

        “很多年轻人一看现在变得这么好,都说这还在街上住啥,都想搬回村里住呢!”杜金宝说,今年,已经有七八十户从县城搬回村里了。

        村容村貌好了,脑袋瓜里也不能还是老一套。华寺村着力重塑乡风民风,推进移风易俗,将革除高额彩礼、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炫富攀比、铺张浪费、随礼泛滥等陋习修订完善到村规民约中,提请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形成共同道德约束。通过村民推荐、党员大会民主评议,村里评选出星级文明户、移风易俗示范户、孝老敬亲模范户、好媳妇好婆婆、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各类先进个人16人,还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先进个人事迹宣讲,使乡风文明蔚然成风。

        “把本村威望高、公道正派的5名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吸纳进红白理事会,凡有红白事,红白理事会成员提前上门与事主沟通,提醒其按规定办事。”杜金宝说,红白理事会还免费帮群众订酒席、提供帮工等服务,近几年,不要或少要结婚彩礼的越来越多,操办红白事厉行节约,食材浪费平均减少了近6000元。

        (本报记者 王建宏 张文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