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9日 星期二

    河北:古村因文化而重焕活力

    作者:本报记者 董蓓 耿建扩 陈元秋 张青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9日 10版)

        八月下旬的邯郸,少了一分暑热,多了一丝清凉。我们走过这里的两个小村庄,看到了曾历经衰败颓唐的它们如今在文化的浸润下重焕生机。

        长满青苔的古巷幽深,斑驳的百年桑榆静立,行走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张家楼,感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保持着古村落朴素的原生状态,带着泥香味儿、文化味儿。

        早年间,这里盛产优质瓷土,当地百姓凿井挖土,供应着磁州窑的炉火千年不熄。2000年后,随着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传统陶瓷烧制工艺的淘汰,带有磁州窑文化特征的古村逐渐没落。当地文化学者赵立春坐不住了,2015年,在当地镇政府和村委会支持下,他开始着手进行古村落保护工作,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对老房子进行修缮,把即将坍塌的老宅子清理加固,改造为一个个工作室、创作室、展览室。

        “对张家楼老村的保护,不仅要保护老建筑,更要守住这里源远流长的文化,以文化搭台推动乡村振兴,让村民们受益,延续古村生命力。”赵立春说。在赵立春的努力下,许多艺术家陆续来到拥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张家楼,共同成立了张家楼艺术公社,开始了书画、陶瓷、音乐等艺术创作,沉寂多年的古村再次热闹了起来。

        在八百里太行山脚下,也有这样一个小村庄,名唤“楼上”。楼上村有一个已成立几十年的平调落子剧团,至今仍活跃在十里八乡。武安市充分挖掘这里的戏曲文化优势,以平调落子为依托,采用“文化+”“旅游+”模式,建造了平调落子博物馆、戏曲物件工坊大师工作室、戏曲文化演艺室等综合硬件设施,将楼上村打造成为中国平调落子第一镇。

        如细雨无声,文化振兴带来的旅游发展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在文化的助力下,邯郸市已在小康之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本报记者 董蓓 耿建扩 陈元秋 张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