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8日 星期一

    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理念引领 模式创新 校企共育应用型人才

    作者:毛国勇 张燕红 袁洪春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8日 10版)

      常州工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电气学院”)坚持立足专业优势,瞄准常州市十大新兴产业领域,坚持服务地方、特色发展,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为目标,与常州地区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合作模式,在服务常州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在贡献常州中获取校友企业资源、在扎根常州中打造电气特色。促进了专业、企业与产业的有机衔接,推动了校政行企的有效联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推进了合作企业的转型与发展,助力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等。

    构建“校企发展共同体”的合作理念

      电气学院定期开展产学研项目申报辅导,在教师和企业之间做好牵线和搭桥工作,组织科研团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积极探索并推动双方的合作。与常州20余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5人获批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2人获批江苏省“双创计划”。以科技副总身份深入企业,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发展契机,畅通了高新技术输送至企业、企业反哺人才培养的双向路径。产学研合作有效推进了学院的专业平台建设和学科建设水平,提升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教师为企业注入了新技术、新成果,推动了企业进一步开发新产品,企业产品获省级高新产品,企业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最终实现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发展。

    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产教融合模式

      电气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是全方位的,包括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优质资源建设等多个层次;拥有校代表+企航师、企业冠名班以及产业教授等多种形式;涉及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以及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

      学院与常州亚美柯宝马电机有限公司实施“校代表+企航师”人才培养新模式,选拔骨干教师为“校代表”进驻企业,聘请企业技术精英担任“企航师”开展实践教学。共建校外企业实习基地,设立企业冠名班和奖学金制度。契合常州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共建常州市分马力电机工程中心、常州市微特电机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省高校特种电机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针对微特电机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培育产业技术源,双方共同参与市厅级以上项目7项,共建省、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分马力电机工程中心等创新载体,共同筹建省智能微电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立足校友企业,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

      电气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办学历史悠久,杰出校友较多,校友资源丰富。学院充分挖掘校友企业,积极与校友联系,开展产教融合合作。与江苏优埃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无人机重点实验室及职业资格培训中心;与常州华达科捷光电仪器有限公司共建激光雷达设计与应用实训基地;与常州亚美柯宝马电机有限公司共建微特电机重点实验室。共同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共同培育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聘请企业高管或高工为产业教授或兼职教师,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推进以工程训练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新形式,既解决了企业招聘“二次培训”的难题,又为学生提供了工程训练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匹配度更高,在实践层面进一步提升了人才供给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了专业与学科平台建设,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过工程认证及省品牌专业验收、获批“电气工程”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促进了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产教融合,与多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企业转型与产品升级,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开发了多个高新技术产品。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在地方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使常州工学院成为常州市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智能微电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秘书长单位,这些平台成为服务区域产业科技进步的动力与纽带,能够更好地为更多的企业服务。

      (作者:毛国勇 张燕红 袁洪春)

      广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