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
开栏的话
过去五年,注定会被历史深刻铭记。“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顶风破浪、攻坚克难,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即将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栏目,与您一同盘点收获,展望未来。
“泥土不语、禾苗不语。可是它让你低头、弯腰、退步、学谦卑。你可知,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邵如意发在微信朋友圈的文字,配图是一群年轻人正在稻田插秧。
“土地有厚德,供万物汲取养分,理所应当被感恩。”这是邵如意的丈夫许学超的观点。
9月27日,许学超带着两岁半的儿子在田场上晒刚打下的稻子,半个月后,他的350亩有机稻就将全部收割完毕。
然后,这些稻子将接受时光的发酵,贴上“七约”的标签,发往全国各地。
这些米酒,许学超称为“米酿”,酵曲取自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红蓼。“米酿”共有10款,其中一款叫“陪爸爸喝一杯”。许学超的父亲是一名老木匠,现在来帮他打理农场,一起发展生态农业。
许学超是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2008届学生,毕业后他没有先从事农业,“那时候觉得农业没啥‘钱途’,农民的社会地位不高”。
后来,许学超觉得生态农业未来是一个方向,所以想去尝试,去了解。
2015年,许学超和朋友来到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始建于宋代的南屏村,为了寻找更好的山泉水、土壤和空气。开始,他们承包了20亩土地,想以契约种植的方式,让农户按照他们的有机方式种植,然后进行收购。
他们给农场取名“七约”。许学超说,七约是契约的谐音,古徽州历来注重契约精神,“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实践,重构社会诚信”。更深的意义是,七约即七条契约——真实,不为牟利说谎;自然,不用化学农药化肥;专注,专注自然农业;合作,农人与消费者合作;分享,分享丰收果实;感恩,感恩帮助我们的人;博爱,爱人和动植物。
七约农场使用菜籽饼肥和红花草给水田上基肥,排斥一切农药和化肥,就连除草,除了人工拔草,就是靠鸭子吃掉虫草。
大学给了许学超用科学的知识思考农业问题的方法,不过实际的种植操作经验,还是要跟当地的村民学。
但村民并不愿意加入他们。有机种植不仅麻烦,产量也少。
2016年,他们在乡人怀疑的目光中收获了2万斤稻谷,产量只有化肥种植的50%;乡里人笑他们不懂种植:“如今种庄稼不用化肥,哪来的产量?”
2017年,他们收了5万斤稻谷,籼稻产量达到化肥种植的80%。
这年的丰收吸引了3名村干部加入——按照七约的种植标准,七约提供种子、肥料、生物农药,收获的稻米进行权威检测后,由七约收购。
如今,他们承包了350亩土地种植有机稻,加入的村民越来越多。“我的愿望就是种植更多的有机米,把米酒厂生产规模扩大,争取明年产量达到100万斤。”
在南屏,许学超不仅收获了事业,还收获了爱情——南屏姑娘邵如意愿意和他一起成为新农民。
水稻扬花的时候他们恋爱,婚礼选在了水稻收割后的稻田里。订婚那天,邵如意在微信发了两人的订婚照,甜蜜地写道:“你又摘来绿山果,一颗一颗送给我。”
除了农场,他们还创办了“耕读学堂”,带领来访的少儿和家长感知土地所要传达的讯息。“很多城市里来的孩子很快就卷起裤脚,光脚踩过泥土,蹚过溪流;任由泥土沾满衣衫,不知疲倦地寻找能吹响的喇叭花,坐在稻谷堆上看太阳落山。”许学超最有成就感的是,早起唱诗后,孩子们或采茶,或泛竹筏,用稚嫩的手指触摸土地,与马打招呼;也尝试着收割水稻、给稻谷脱粒,学着将收获的作物简单制作成食物。“在田间的经历或许能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它关乎自然,捎带‘野气’,土地与他们的联结由此开始。”
许学超告诉记者,乡村振兴应该是有别于城市的现代化,“不仅能提供健康的食物和乡土文化,还应该提供一种慢生活,吸引更多的人回到农村共同建设”。
(本报记者 常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