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8日 星期一

    嘎吉村的脱困之路

    讲述人:湖州市德清县钟管镇党建办主任 徐金松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本报通讯员 王力中 俞思衍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8日 05版)

        【扶贫印记】  

        2020年6月4日,我与德清县禹越镇的一名80后干部一起,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俄里坪乡扶贫。我对口扶贫的村叫嘎吉村,海拔近3000米。6平方公里土地上,分散居住着134户农户、564位村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297人。

        正式“上岗”后,有件怪事让我特纠结:贫困户不愿搬迁新居。新居是4年前凉山州启动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惠民项目,2020年是这项工程的收官之年。

        我走访的第一户村民叫俄的比日。当晚,我扛着从村口小店买的两箱啤酒,走进他家。酒一喝,他心里话就往外冒:不愿搬新居是因为担心没有地方养猪、养鸡、种菜,很多村民都有这个顾虑。

        问题根源找到了,我心里的石头也落地了。我告诉他,新房子环境比老房子好,家禽与人不混居,既卫生又有利身体健康。我看他好像不信,就拿起手机打开图片库,把我家乡美丽家园建设的图片和视频逐一翻给他看。他边看边说:“你讲的有道理,我明天就搬!”

        俄的比日不光自己搬了,还帮我做其他村民的思想工作。就这样,经过我们扶贫人员和当地干部的共同努力,俄里坪乡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展顺利,到6月30日,全乡385户贫困户全部搬入新居,其中231户是在6月完成搬迁的。

        我也为自己说的话负责,通过与村干部商议,专门在新居附近辟出一块地,供村民集中种养。不光如此,我还鼓励他们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技术,早日走上脱贫之路。

        怎么才能帮助养殖户呢?我想到家乡的农业部门,经过对接,把专家请到了村里,给村民们讲解养猪新技术。这段日子,学习新技术的村民络绎不绝。

        嘎吉村组与组之间小路多、泥路多。我建议乡政府利用搬迁拆旧后村民丢弃的废料修路。征求乡政府同意后,我马上向德清县有关部门作了汇报,很快首批5万元修路资金到位。

        路是修好了但没有交通工具。我们两个德清来的扶贫员,各自为服务的村购买了农用三轮摩托车,还推荐村民去学习驾驶技术。

        到嘎吉村3个多月了,我与村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有一户困难村民家里有6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我就给她家送上衣服等物品,平时路过上门看望问候。前些日子,她14岁的大女儿带着3个妹妹,走了5里山路,背着玉米、青菜、四季豆送给我,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感动之余,我也暗下决心,即使扶贫工作结束了,我也要随时关心这里的村民。有人问过我,都55岁了还不远千里飞到大凉山扶贫,苦吗?值得吗?我说不苦,那真是骗人的。至于是否值得,看看村民对你的笑容,就知道值得还是不值得。

        (本报记者陆健、本报通讯员王力中、俞思衍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