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7日 星期日

    西藏白朗县的科技种菜致富路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昊魁 方莉 尕玛多吉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7日 02版)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一大早,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科技特派员、彭仓村村民普琼就来到村合作社的果蔬大棚,仔细查看大棚温度、湿度,观察果蔬长势。

        西藏白朗,平均海拔超4000米,雅鲁藏布江重要支流——年楚河流经于此,浇灌出沃野良田,白朗因此有着“西藏粮仓”的美誉。曾经,百姓以种植青稞为主,大多数人一辈子只能吃上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

        海拔高,但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2000年,山东的援藏干部认识到白朗这一有利条件,先在三分地大小的大棚内试种蔬菜。经过多年发展,现在白朗县蔬菜大棚已达上万个,种植面积1.44万亩,年产值2.26亿元,蔬果品种140余种,不仅丰富了百姓餐桌,还鼓了百姓腰包。

        催生变化的很重要一点在于科技支撑。

        白朗县洛江镇5村村民石达种有4个蔬菜大棚。前两天,石达拿着一片黄瓜叶,急急忙忙来到白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找技术总监张际明:“大棚的黄瓜病了,快帮我看看。”

        张际明仔细观察着叶子。“应该是霜霉病,需用杜邦克露药喷洒。”他拿出药递给石达。石达回到家,喷洒了两次,黄瓜叶子出现斑点的症状就消失了。依靠科学种植,石达的蔬菜大棚每年纯收入达3万元。

        20年前,有着丰富蔬菜种植经验的张际明,作为援藏的技术员,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来到白朗,现任白朗县农业科技示范园技术总监,还被聘为日喀则市科技特派员。

        高原土壤土层薄,张际明和其他技术人员就进行土壤改良;对于很多蔬菜,当地群众不认识也不接受,他们就当起推广员,鼓励群众大胆地试,让群众尝到种菜的甜头;群众不懂育苗、管理、施肥,他们就手把手地传授。师父带徒弟,徒弟再教出徒弟,科学种植的理念在当地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张际明还负责为全县近30家蔬菜种植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与山东济南的农科单位对接,及时了解和引进适宜高原种植的最新优良品种。“新品种先经过试种,如果产量高、市场认可度好,再推荐给当地群众。风险由政府承担,利益由群众享有。”他说。

        如今,白朗县有220多名科技特派员,奔忙在传播科学种植技术、解决种植难题、助力群众增收致富的路上。

        为解决种植规模小而散、长远发展缺乏技术支撑等问题,白朗县积极争取中国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等单位的支持,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科技支撑;引进优质龙头企业,助力规模种植。

        走进位于白朗县觉如村的日喀则珠峰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博览园,温室大棚里瓜果飘香,农展厅里立体种植、无土栽培等现代农业技术一览无余。

        记者注意到,在农展厅,登录“专家会诊服务中心”系统,农业科技专家的照片、姓名、简介及预约次数等均呈现在界面上,遇有种植方面的难题,只要点击“图文问诊”或“视频问诊”,就能在线上预约专家进行咨询、问诊。

        见到潘多时,她正在园区农展厅进行花卉管护,这个来自白朗县洛江镇洛江村的姑娘,一家曾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3月潘多来到博览园工作。从技术“小白”,一步步成长为小组长,潘多不仅掌握育苗、蔬果、嫁接等技术,还能熟练操作水肥一体化机器、自动化控温控水系统,负责20多种蔬菜、50多种花卉的管护,工资从3000元提高到5200元,一家人也脱了贫。

        目前,该园区建有高效玻璃温室8个,现代温室大棚128个,通过引进内地种植能手技术帮带,带动当地群众长期就业1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人,年人均增收超5万元。

        在巴扎乡万亩珠峰有机蔬菜白朗生产基地,巴扎乡查吾冲村村民旺久正在生产基地的大棚内采摘苦瓜。该基地由西藏珠峰农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建运营,还从山东寿光引进了10名技术员。旺久是贫困户,到基地工作有4个年头。在技术总监孙师傅指导下,旺久学会了专业育苗技术,成为基地技术骨干,负责给10个大棚育苗,每月工资4500元。

        白朗县委书记陈昊介绍,目前全县7000多户中有3200户直接参与蔬菜产业种植,仅此一项,户均增收超1万元。19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700余元增长到2019年的1万余元。2018年10月,白朗已经脱贫摘帽。

        中午时分,灿烂的阳光洒在大棚上,也照进人的心里。“丁零零丁零零……”普琼的手机响了,原来是县里的超市跟合作社预订青椒。“我们摘好马上给送过去。”挂断电话,普琼转身走进了大棚。

        (本报记者 王昊魁 方莉 尕玛多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