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初秋时节,一车车青贮玉米被拉进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的草料场,成了这里肉牛的美味“口粮”。
作为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农业标准化肉牛示范县和全国适度规模化母牛养殖示范县,如何让近30万头肉牛吃饱“口粮”,考验着从业者的智慧。2014年,“粮改饲”技术推广,为阳信带来一条思路:用青贮玉米以及秸秆废料解决肉牛“温饱”问题。
“一头牛一天节省3元,全县近30万头牛,一年经济效益可想而知。”广富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广富说,“不仅企业,农户更受益。公司按350元每吨回购,订单农户一亩地至少增收200~300元。再通过‘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播种、统一收割’,效率大大提升,每亩产量超过4吨,比粮食丰年收入还高。”
阳信探索实施“土地流转—订单种植—企业务工—合同养殖—买牛托管—养牛合作”“六位一体”扶贫模式,将农户增收与肉牛养殖、农业生产周期相结合,分类分层开展帮扶,让贫困户一年到头有稳定收入。
打小放牛的杨广富,如今已是“牛专家”和企业家,这几年,杨广富带领企业全面投入到脱贫攻坚进程中,在当地带着贫困村户发展肉牛养殖。“跟牛打了半辈子交道,就是靠着养牛卖牛,俺把企业由小做大,看着乡亲们由穷到富,心里很是高兴。”杨广富说。
据了解,阳信通过引导“粮改饲”肉牛企业与贫困村签订青贮玉米订单种植回收协议,今年可实现合同收贮5.8万亩,带动亩均增收300元。同时,吸纳1235名贫困人口到养殖场或屠宰场打工,同165户贫困户签订赊养协议,通过“赊小收大、赊瘦收肥、赊母收犊”的模式,每户每头牛一年可增收3000元。
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阳信通过企业担保和政府支持贷款等方式帮其获得买牛资金,由企业代养牛,利润分成,受益贫困人口已有352人。政府指导贫困村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与企业签订养殖回收协议,由合作社统一种植青贮玉米、统一购牛、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带动贫困户增收。同时引导贫困村户将土地流转给肉牛企业做“粮改饲”基地,每亩每年流转费用稳定在800元以上。
近年来,阳信县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动政府和社会两股力量支持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畜牧业发展的部署要求,多次前往海北州祁连县考察对接,积极支持建设“州有高原示范园、县有示范区、镇村有示范点”的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体系,帮助建设舍饲半舍饲暖棚150余个,帮助培训专业技术人员200多人次,选派19名畜牧专家到现场挂职、讲学、指导。
阳信县组织肉牛企业与青海省签订藏牦牛、藏系羊收购意向,单位收购价格高于当地价格3元左右,已累计收购藏系羊65万余只、藏牦牛2200余头,带动鲁青两地农牧民增收5000多万元。
阳信县委书记栾兴刚介绍,阳信肉牛产业已相继承接对口援助青海祁连县、内蒙古科右中旗的扶贫协作任务,目前,阳信肉牛产业年屠宰能力居全国县级首位,肉牛存栏近30万头,带动7万多人就业,是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农业标准化肉牛示范县。
阳信还将“循环经济”延伸到产业各个层面:利用秸秆“过腹还田”形成的有机肥发展有机农业,提升经济效益;将秸秆废料做成食用菌基料,发展菌菇产业,开辟扶贫富民新路;粪肥废料再回收,进行生物质能发电、产生沼气,为整个产业提供能源,从而形成了“饲草种植—犊牛繁育—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配送—餐饮—皮革深加工及牛血、牛骨、牛皮、生物制药、科技研发、牛文化”于一体的绿色全产业链条,使得阳信县“牛产业”真正拉动富民强县“幸福车”。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