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值第三十六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如是寄语全国教师。我国教师是人民教师,正因为其初心与使命最庄严、最神圣、最伟大。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学识素养、博大的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其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由此得以蔚然成风。近日,《红烛于漪》正式出版发行。集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奋斗者、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诸多美誉于一身,于漪值得大书特书。
在1991年12月7—8日召开的于漪从教40周年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上,于漪发表《奉献,教师的天职》,提出“教师应该具有通体透亮的红烛精神”。以忠诚、坚毅、仁爱、担当为内涵的红烛精神最能展现于漪漫漫教师人生。以红为经、以烛为纬,《红烛于漪》作者董少校为丰碑式的人民教师描绘一幅肖像画。《红烛于漪》在绘红,绘的是人民教育的底色;《红烛于漪》在描烛,描的是人民教师的品格。
绘红——
绘的是人民教育的底色
《红烛于漪》重绘人民教育的底色。回眸近70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于漪把教师人生归结为对“新中国教师的本分”的坚守。这个本分,就是她本人在2001年9月28日召开的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所说的,“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常青的、伟大的、辉煌的教育事业中”。于漪及以她为代表的神州大地1732万教师,所默默奉献的教育事业之所以常青、伟大、辉煌,只因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崇高的人民教育事业,以立德树人为初心,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只有把办学育人提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站位,于漪才能以“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来丈量“‘合格’的教师”,才能“时刻不忘心存敬畏,敬畏国家的重托,敬畏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才能在心底铺展一幅立于时代、战略、国际竞争这三个办学制高点的教育图景。人民教育的底色决定人民教师的本分。这层底色便是鲜艳的红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最鲜明的特征。以红烛隐喻教师,绝非于漪对这种浓酽色彩的偏好,只因她深知,人民教育事业即党的教育事业。从“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把心贴在党的教育事业上”,再到“我的第一身份是一名共产党员”。于漪毕生兢兢业业从教,只为孜孜矻矻彰显人民教育的底色。
《红烛于漪》作者董少校所概括的红烛精神,首推忠诚。而忠诚,对于漪而言,体现在对我党一片赤胆忠心,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做到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身为人民教师的于漪重在把对我党无限忠诚倾注于人民教育事业,倾注于学校管理与学科教学,倾注于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以“明读书之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来“培养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擦亮人民教育的底色,归根结底就是于漪心有大我,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从而“立民族精神之根,树爱国主义之魂”。新时代教师以于漪为榜样,既要勇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和积极传播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促进全体师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又要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自信,转化为充分发挥校园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智慧,转化为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力量。
描烛——
描的是人民教师的品格
《红烛于漪》细描人民教师的品格。从1977年10月17日《文汇报》刊登的《为了对祖国下一代负责——记杨浦中学教师于漪》所配发的评论《人民教师光荣》,到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于漪“人民教育家”称号,“人民”二字贯穿于漪教育人生。只有把“一个心眼为学生”视作“教师生涯中最大的事”,只有把“对学生做无私的奉献”奉作“教师的天职”,只有把学校化作“育人的神圣殿堂”,教师才能担得起“人民”这个前缀。于漪信仰终身的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这种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于漪奉献毕生的教师职业,因走进学生成长的三个世界,即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并“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而崇高。滴灌于学生心灵深处的生命之魂就是师魂。由师魂凝练而成的红烛精神,是站在讲台用生命歌唱的于漪用生命领悟的教师品格。在于漪心中,教师的生命犹如红烛。烛,一旦点燃,便会迅速燃尽,如闻一多在《红烛》中的发问:“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由“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厌”,于漪深刻感悟到,一辈子做教师实为一辈子学做教师。通过两根支柱(勤于学习与勇于实践)及其聚焦点(不断反思),教师才能“一辈子让自己的生命和我肩负的教书育人的使命结伴同行”,才能可持续地“用生命歌唱”,才能让教师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
《红烛于漪》作者董少校所概括的红烛精神,始于忠诚,终于担当,并以全书最后一言来应和:“她用激情点燃莘莘学子心头的灯火,她用生命为教育开辟一片光亮!”而担当,对于漪而言,升华为“甘为红烛燃自身,甘为泥土育春花”的信条,以真情、真心、真诚,让理想融于岗位、信仰化作行动,把师魂“铸在每个学生的心间,生生不息”。于漪堪当“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之盛誉,源自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的职业操守,源自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源自红烛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担当。人民教师无上光荣,这份荣光正是由红烛燃烧所发出。“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的脂膏涓涓流向新时代,培育出的则为中华民族“梦之队”,而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便是新时代教师。新时代教师以于漪为榜样,把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扛在肩上,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由此,一位位擅长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立于神州杏坛。
(作者:俞可,系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