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5日 星期五

    广东粤剧院:

    “南国红豆”发新枝

    作者: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5日 09版)

        粤剧《红头巾》剧照  资料图片

        “晚黑捱过天光晒,一朝捱过云开埋……”广东粤剧院创排的现代粤剧《红头巾》,9月20日至23日在红头巾的故乡广东佛山三水上演。这部反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三水女子下南洋讨生活的剧作,以一曲熟悉的《叹歌》,唤起人们久远的回忆,并以其浓郁的地方风情和催人泪下的故事情节,征服了前来观戏的专家学者。

        “《红头巾》的成功,是广东粤剧院近年来艺术创作取得的又一成果。”在9月21日举办的“国际视野中的艺术复兴——广东粤剧院建设发展实践研讨会”上,中国戏曲学会授予广东粤剧院“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与会专家学者肯定了广东粤剧院近年来创作取得的成就。

        剧目创作:“三并举”下的传承

        广东粤剧院建院62年来,在创作上始终坚持“三并举”,即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故事)剧、现代戏三者兼顾,先后创作演出了600多部粤剧作品,打造了《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柳毅传书》《梦断香销四十年》《魂牵珠玑巷》《伦文叙传奇》《锦伞夫人》《唐宫香梦证前盟》等众多经典保留剧目。

        进入新时期以来,《青春作伴》《梦·红船》《白蛇传·情》《决战天策府》《还金记》《八和会馆》《鹊桥会》《谯囯夫人》等一批优秀作品的推出,更显示出广东粤剧院旺盛的创造力。其中《白蛇传·情》是据传统戏《白蛇传》改编创作的,全剧集中突出白娘子与许仙的情感关系,“人若无情不如妖”的主题,“水漫金山”中白素贞以长水袖开打的“蛇态”,都使这出戏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戏曲理论家龚和德称赞此戏“不为超越,但求别致”,主演曾小敏则以崭新的白蛇形象塑造摘得了戏剧表演的最高奖项梅花奖。

        现代戏的创作,尽力符合当下审美。如以表现粤剧发展历史阶段的“红船”为例,以前有《铁血红伶》和《花月影》,前者描写清末广东天地会首领李文茂起义,后者则讲的是粤剧戏班里一个痴情女演员和一个负心男子汉之间的爱情故事。相比之下,广东粤剧院的《梦·红船》具有更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以昔日红船戏班生活为背景,描写粤剧艺人在抗战时期,粤剧处于低潮之际表现出来抵御外侮的民族气节和与敌同归于尽的艺人风骨,谱写了一曲震撼天地的英雄曲,令人热血沸腾。

        粤剧现代戏《红头巾》讲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三水女人“下南洋”做建筑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故事。三水是“红头巾”的故乡,也是《红头巾》女主演、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的家乡,她说:“‘红头巾’是发生在家乡三水特有的历史现象,我的太祖母也是一名‘红头巾’,创作和演出这部戏对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感情。红头巾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是中国精神在世界的一种展示和传播。”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表示:“《红头巾》将一个具有世界性话语的群体搬上舞台,用现代粤剧的手法展现,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展示。”在中国戏曲学会老会长、执行顾问薛若琳看来,“这出戏像一首抒情诗,这是它的风格,而低回婉转是它的基调”。

        “《红头巾》题材独特,舞台呈现别致新颖,是主旋律又另辟蹊径,既为群像立碑,又个性鲜活,诗意盎然中充满戏剧张力,深刻记录了一段海外华人女子艰辛的奋斗史,张扬了自强不息、心系祖国的中国精神。”中国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赓续华,代表中国戏曲学会给予《红头巾》这样的推荐词。

        三水年轻观众小黄说:“以前听奶奶隐约说起过‘红头巾’的故事。如今看了这部粤剧,她们的艰辛、坚忍和毅力很具象地呈现在我面前,我被深深打动了。”

        开拓创新:以“二次元”吸引年轻观众

        广东粤剧院曾聚集了马师曾、红线女、白驹荣、罗品超、罗家宝等粤剧大师,新时期以来又有丁凡、曹秀琴、梁耀安、吴国华、姚志强、梁淑卿、蒋文端、麦玉清、曾小敏等九位中青年艺术家先后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出戏出人才使粤剧这颗“南国红豆”别具一格、源远流长,不但在当地根深叶茂,而且还移植到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墨西哥、古巴一带。

        目前全国共有348个地方剧种,粤剧一直活得很“滋润”——传承没断过档,观众似乎也很忠诚。2009年,粤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观众层的老化,也使粤剧从业者们有了危机感。

        曾小敏表示,粤剧有着与广东精神相同的特质——包容、开放、创新。粤剧是有生命力的,特有的活力和光彩使得它永远不会停滞不前。“粤剧也可以很时尚,我们需要打开格局,要让它走进年轻人的视野。”

        为此,她提出了三个创新点。第一,在剧本上下功夫,要找到能和时代产生共鸣的话题。第二,在形式上进行创新。舞台上的灯光、布景、音乐、身段表演等元素,都可以加入一些新的形式。第三,在节奏上进行把握。不仅是剧目时间的长度,更是人物情感点的节奏,把握好了,就能触动观众的心灵。

        2015年,广东粤剧院推出首部粤剧与网游结合的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该剧据网络游戏《剑侠情缘3》改编而成,讲述唐代“安史之乱”期间,天策府统领李承恩率军勇战叛军,力保大唐江山的故事。这部“跨界”粤剧首次在粤剧表演中打造5.1环绕立体声道,营造“沉浸式”观演享受,每场演下来,现场的年轻观众都会看得热血沸腾。

        有专家认为,“网游+传统戏曲”的方式,开启了传统戏曲创新的新模式。对戏曲而言,年轻观众恰恰是最需要争取的未来市场。在当下,《决战天策府》的出现为粤剧的创新带来全新的思路,即以“二次元”吸引年轻观众。主演彭庆华表示:“我们不能因为有反对声音就停下创新的脚步,而不去听那些海浪般的欢呼。”

        展望未来:建八大中心助力粤剧复兴

        在加强剧目创作的同时,广东粤剧院还努力开拓演出市场。2017年,他们推出“过年睇大戏”演出品牌,让传统戏曲演出与流行音乐演唱会、音乐剧歌剧在票务网站正面“PK”,坚持“一张票也不送”。

        起初的几场演出上座率只有两三成。见此情景,曾小敏提议增设“周末睇大戏”品牌,通过网络直播、演前导赏等活动多维度推广。两年的时间,担忧变为自豪——传统戏、新编大戏演出上座率超过九成,就连青年演员的演出也能保持在五成以上,年轻人开始了解到周末到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有粤剧看,并愿意走进剧场。2019年,又推出“名家演出周”,打造城市粤剧演出品牌。疫情前广东粤剧院周末的演出,上座率都在8成以上。

        “接下来我们准备建设八个中心”,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剧作家张晋琼介绍,一是粤剧创作中心,会聚更多的创作人才;二是粤剧演出中心,包括露天剧场、戏曲影院、茶座、小剧场等;三是研究中心,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广东省艺术研究所、中山大学非遗保护中心合作,开展理论研究;四是戏曲制作中心,包括服、化、道及音乐制作等;五是培训中心,包含四个基地——进校园、培训、考级、实习基地;六是文化展览中心,已向老一辈艺人家属征集资料、手稿、图片,五年后将展出这些珍贵的资料;七是文化体验中心,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和体验;八是粤语保护中心,时下很多孩子不会说粤语,这对粤剧的传承与发展十分不利,建立此中心就是加强对地方语言的保护。

        广东粤剧院团结并造就了几代著名艺术家,形成阵容齐整、实力雄厚的人才梯队;立足广东,面向世界,在全国、东南亚以及世界范围产生广泛影响,成为蜚声海内外粤剧传承发展的代表性优秀剧院。戏曲走进新时代,广东粤剧院也进入了新阶段,一代新人茁壮成长,扛起了粤剧大师马师曾、红线女开创的名家名剧名院的大旗。

        期待“南国红豆”再发新枝。

        (本报记者 苏丽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