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第603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4日 星期四

    “云品入沪”“沪企入滇”:双向互动推进东西部协作

    作者:文军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4日 06版)

        沪滇两省市的协作交流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早在抗战时期就有一些上海企业西迁云南赴滇兴业,为云南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5万上海知青奔赴云南,开垦建疆,结下了深厚的沪滇情谊。1996年,根据国务院统一安排,上海与云南再次结成对口帮扶协作对象。自此,跨越东西两地2000多公里,沪滇两省市携手相牵,协同发展,着力打造东西部协作的新典范,并逐步形成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从政府间的协作帮扶逐步发展为全社会的联动参与。多年来,沪滇两地政府深刻认识到,东西部协作交流不能仅仅停留在政府层面,而是要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甚至个人的全面参与,以真正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帮扶,联动参与的新格局。回顾沪滇两地多年来的协作成果,从一开始两地政府就紧密团结,精心谋划,以“高位推动”来促进“基层落实”和“全员参与”,其初步形成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工作思路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协作路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二是从上海单向度的帮扶到沪滇两地双向互动、协同发展。东西部协作不是简单的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单向帮扶,而是要真正利用好两地资源,实现两地协同发展,双向共赢。多年来,沪滇两地充分发挥1+1大于2的协作效应,注重利用两地各自的优势资源和综合效益,积极作为,努力进取,逐步形成了极具示范意义的“沪滇协作模式”。比如,沪滇两地通过打造“云品入沪”与“沪企入滇”两大样板,一方面先后组织云南的涉农企业、商品,多次赴上海承办和协办展销会,推销云南的农产品;另一方面,又借助上海商企资源丰富的优势,组织有关国企、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等前往云南举办投资考察洽谈会。以人才和物质的“双向交流”为依托,通过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了一种东西部协作帮扶的新模式。

        三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着力提升对口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东西部协作只是手段,根本目的在于改善民生,不断提升对口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坚持以民生为本,以产业为重,夯实经济基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因此,自开展沪滇协作以来,上海市并没有将“东西协作”简单定义在“给钱给物”上,而是积极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与自主发展兼容并蓄”的协作发展机制,以“科技援滇”“文化与教育援滇”“健康助滇”等民生领域的项目为抓手,通过改善民生和实施“水、电、路、气、房”等村级小微基础设施改造,使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民众增强获得感,实现真实惠。

        四是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方面,逐步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反贫困实践模式。该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贫困乡村社区的整体发展和整村推进,把反贫困看成一个社区系统的功能发挥,重视乡村社区资源的整合以及社区资本的挖掘和积累,推动贫困乡村的永久脱贫和可持续发展。在扶贫协作实践中,上海在云南开展的“整村推进”策略,就始终致力于结合云南自然资源优势,加强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造,这不仅发挥了社区资源的整体效用,增加了当地社区集体经济收入,而且还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突出了“社会生活共同体”(即社区)的重要性。因此,这种以社区为基础的反贫困工作模式跳出了以家庭和个人为主要扶贫对象的工作思路,通过社区优势资本、强项的挖掘与积累,极大地增强了社区居民的自主性。

        (作者:文军,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