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
2020年5月20日,农历“小满”这天一大早,装满蚕茧的各类农用车来到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工业园区,把收购蚕茧的厂区门口围得水泄不通,不一会儿,蚕茧就在仓库里推成了小山。
板桥镇西河村村民余娟喜气洋洋,这批她交了82公斤蚕茧。余娟家一共种植4亩桑树,养殖2.5张春蚕种,加上她的丈夫外出务工的收入,今年家里收入能超12万元。
保山市隆阳区已有2000多年的种桑养蚕历史,“永昌丝”曾一度闻名海内外。2017年年底,上海市闵行区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启动。双方抓住“东桑西移”的发展机遇,依托隆阳区独特的气候、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探索立体扶持模式,再次让蚕桑产业焕发勃勃生机。
所谓立体化扶持,就是采取“政府+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蚕桑产业,开展“造血”帮扶,确保贫困户“扶得起,稳得住,不返贫”。
3年来,隆阳区利用沪滇扶贫协作蚕桑产业资金实施蚕桑产业项目8个,新植桑园19472亩,新建小蚕共育中心25座、7500平方米,大蚕房及生产用房68713平方米,蚕桑产业机耕道路82.92公里,架设生产用水管道7.06公里。
送技术到户,培养驻村技术员,手把手指导蚕农种桑养蚕,降低了蚕桑产业的入行门槛。隆阳区为45个蚕桑产业重点村每个村配备1名蚕桑技术辅导员,在设施建设、桑苗移栽、病虫害统防统治、种养殖管理、采茧等各个阶段开展上门技术指导服务,让每户有一名种桑养蚕的技术“明白人”。
“种得下,养得好”,还要“卖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为蚕农解决了后顾之忧。
云南保山利根丝绸有限公司是隆阳区唯一从事桑蚕生产和丝绸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与合作社、蚕农签订蚕桑生产与蚕茧收购合同,为蚕农提供优良蚕品种,对蚕农购买方格簇、建设大蚕房、购置养蚕设备及蚕具给予补助,并出台蚕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政策,保证收购蚕农所产的全部鲜茧,承诺不向农民打白条,让贫困地区蚕农敢养蚕、会养蚕、能养蚕,给蚕农吃下“定心丸”。
从提供桑苗、蚕种、簇具,补贴蚕房,乃至技术员的培训指导,政府和企业都手把手给予扶持。何树明是隆阳区瓦房乡水沟洼村大磨房小组村民,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6年开始发展蚕桑产业的何树明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今年养了12张蚕种,加上小蚕育苗150张的收入,单蚕桑这一块就有4万元进账。”他说。
“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与发展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户养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不但降低了贫困农户的生产投入成本,也改善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3年来,在隆阳区,桑蚕养殖项目覆盖9个乡镇、40多个村,受益农户8000户2800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000多户10000多人。闵行区与隆阳区在扶贫协作过程中的立体化扶持方式,让农民脱贫增收的路子越走越稳。
(本报记者 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