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精神源头 彰显时代价值】第十二期主题:焦裕禄精神
人们都说,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就拐在了兰考。但大自然并未眷顾这个豫东小县,内涝、风沙、盐碱这“三害”,曾让兰考人饱受饥荒贫穷之苦,兰考也成为中国贫困地区的一个缩影。
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兰考,就任县委书记。排内涝、战风沙、治盐碱,他始终和老百姓一起奋战,即便是肝癌的剧痛,也击不垮他摘掉兰考穷帽子的信念。1964年,不满42岁周岁的焦裕禄去世了,却把焦裕禄精神永远地留在了天地之间。
焦裕禄精神告诉人们,党员领导干部的公仆情怀是什么——“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精神告诉人们,党员领导干部的求实作风是什么——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焦裕禄精神告诉人们,党员领导干部的奋斗精神是什么——“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焦裕禄精神告诉人们,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情操是什么——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
1990年7月16日,《福州晚报》一版登载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的词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时指出,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焦裕禄永远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榜样,给人以无穷的力量。50多年来,焦裕禄精神就像一团不熄的火焰,穿越时空,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党员领导干部的前行之路。
1.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
在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大门外,有一棵焦裕禄亲手栽下的泡桐树。兰考人都叫它“焦桐”。
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亭亭如盖。每天都有成群结队的人来到这里,仰望树冠,环抱树干。他们有的是兰考的百姓,有的是慕名而来的游客,更多的是全国各地到焦裕禄干部学院培训学习的领导干部。在这里,他们感叹时光的变迁、国家的发展,思考人民公仆的使命与担当。
在焦裕禄弥留之际,组织上问他还有什么要求。焦裕禄说,我死后不要为我多花钱,省下钱来支援灾区,我只有一个要求,请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先,在焦裕禄精神里,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公仆情怀,至死不渝。
如今,沙丘已成沃土。当年埋葬焦裕禄的那片沙丘,现在是焦裕禄纪念园、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裕禄烈士墓的所在。在焦裕禄烈士墓旁,经常有一个中年人忙前忙后,为前来参观的人们主持拜谒仪式,讲述他和焦裕禄的故事:1963年春天,他不满一周岁,身患重病,家里无钱就医,母亲抱着这个奄奄一息的孩子在门前哭泣。正巧焦裕禄到乡下走访,看到这一幕,急忙安排救治。孩子救活了,一年后,焦裕禄却去世了。父母把这个本名张徐州的孩子改名为“张继焦”,希望他能继承弘扬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一心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看到那么多人因为焦裕禄的事迹而感动,曾经担任过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馆长的张继焦十分欣慰。
一切为了人民,这就是焦裕禄的公仆情怀。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这就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根本立场。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的一切工作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怎么称呼您?”面对不识字的苗族大妈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在福建东山,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打水井、建水库,筑海堤、造盐田,植树造林,防治风沙,把风沙肆虐的荒岛打造成绿意盎然的东海绿洲;在云南大亮山,杨善洲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义务植树造林22年,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经营权无偿移交国家;在湖北来凤,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为民造福;在四川北川,为了抢通抗震救灾的“生命线”,兰辉顾不上找寻自己的亲人,为了让工作不欠账,宁可自己的身体透支……
在脱贫攻坚前线,为了帮助老百姓致富,李保国把家安在了太行山区,研究出苹果生产管理的128道标准化程序;黄文秀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条件艰苦的贫困山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为了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廖俊波常年为项目建设、园区开发奔忙,老百姓说他是“和农民坐一条板凳的人”。在疫情防控一线,钟南山的判断掷地有声,张定宇拖着病弱的身躯四处奔走,张伯礼、陈薇等医学专家身先士卒,勇闯武汉,一批党员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焦裕禄精神激励着一批又一批党员领导干部秉持公仆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人民立场,恪守人民至上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建党初期只有50余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如今成长为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靠的是什么?中国历史上一再上演“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执政70余年,不仅跳出了这个历史周期律,而且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靠的是什么?离不开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离不开对公仆精神的不懈追求,离不开一个个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一批批新时代的“焦裕禄群体”,无私奉献,忘我牺牲。
2.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在焦裕禄纪念馆,一辆破旧的28自行车,把人们带回了历史现场。50多年前,焦裕禄就是蹬着这辆车,到120多个生产大队走访、蹲点。
“在人们的记忆中,在兰考期间,焦裕禄除了开会,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焦裕禄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席建设说,焦裕禄深入田间地头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一点一滴宝贵经验总结成整治“三害”的具体策略,“焦裕禄治‘三害’的过程,就是他扑下身子开展调研、求真务实、科学施策、真抓实干的过程。正是这种深入群众、求真务实的作风,使兰考的治灾方略贴近现实、贴近民心,牵住了改变兰考落后面貌、促进兰考发展的‘牛鼻子’。”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在焦裕禄精神里,有一种求实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凡事探求就里,脚踏实地,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办实事。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决策无不是在深入群众、广泛调研、深入思考中逐渐形成的。1930年,毛泽东深入基层,双脚踏遍寻乌城,亲自做社会调查,进行了著名的“寻乌调查”。1978年,面对中国向何方去的关键抉择,邓小平同志在北方四省一市进行调查研究,首次提出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战略问题。
在《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回忆:“我在正定时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从滹沱河北岸到滹沱河以南的公社去,每次骑到滹沱河沙滩就得扛着自行车走。虽然辛苦一点,但确实摸清了情况,同基层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情况搞清楚了,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就是这样,习近平走遍了正定全县200多个村子,探索农村改革脱贫路。在福建宁德,他几乎走遍所有的乡镇;在浙江工作,他跑遍了浙江的山山水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白山黑水到黄土高坡,从茫茫林海到雪域高原,从企业厂矿到军营哨所,从田间地头到社区街道,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着华夏大地,谋划着民族复兴之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社区了解基层一线疫情联防联控情况,到军事医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医学院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还专门赴湖北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从“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清醒定位,到“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魄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坚定自信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的战略判断,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协同发展、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到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这些引领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科学判断、科学决策,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群众问计于民所结出的硕果。
“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3.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
还没走进兰考中州民族乐器厂,就听见里面传来悠扬的古筝曲。走进去一看,满眼的古筝、琵琶、扬琴、柳琴、阮、二胡,各色民族乐器目不暇接。这些乐器的音板,都来自泡桐。
当年,焦裕禄带着兰考人艰苦探索,终于找到了种植泡桐防风固沙的办法。如今的兰考人再接再厉,发现泡桐不仅能抵抗大自然的侵蚀,而且木质软硬适中,纹路美观,共鸣度高,透音性能好,是制作民族乐器的好材料。除了做乐器,泡桐还适合做板材、做家具,“泡桐经济”正在助推兰考这个全国第一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走向全面小康。
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无论治理“三害”、脱贫攻坚,还是奔向小康生活,都离不开奋斗精神。在焦裕禄精神里,就有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甘于奉献,不畏牺牲。
几年前,有一位来自东部省份的县委书记到焦裕禄纪念园参观。他向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孔留根提出一个问题:“焦裕禄身上有一股奋斗精神,就是干工作的韧劲,你是怎么理解他的韧劲的?”孔留根告诉他:“焦裕禄说过一句话,‘认准了,就要抓住死不丢’。他追风沙要追到沙落地,查流水要查到水归河。不取得胜利就决不收兵。”那位县委书记激动地说:“这就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有了这股劲头,什么工作做不好?”
有了这股劲头,谷文昌誓言“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有了这股劲头,王继才32年如一日,坚守开山岛;有了这股劲头,张富清说“哪里有困难,哪里条件艰苦,我就去哪里”……敢于斗争、奋斗不止,才能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回望近百年的中共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韧不拔、奋勇前行的奋斗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仍然需要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不懈奋斗,逐梦弄潮。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让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但中国共产党人信心满满。中国共产党人知道,中国人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用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辛勤汗水、巨大牺牲换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清醒地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需要艰苦奋斗,才能踏平坎坷成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从来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奋斗,既造福百姓,也能实现人生价值。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继续发扬奋斗精神,必能汇聚起磅礴之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4.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
不久前,著名豫剧演员贾文龙登上央视戏曲频道《角儿来了》栏目的舞台,演出豫剧《焦裕禄》片段。手拄一把铁锹,身穿一件褪色的中山装,开着怀,露出松垮了的薄毛衣,看到清癯、朴素的焦裕禄经典形象再现荧屏,很多观众想到了剧中的两句唱词:“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只为脸面争虚名;心中想着老百姓,就不会贪图私利把百姓坑。”
廉洁自律是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在焦裕禄精神里,就有一种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严以修身、严以用权,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在戏曲舞台、在影视剧中,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裕禄干部学院,人们一次又一次讲起焦裕禄不准孩子“看白戏”的故事。焦裕禄爱看戏,而且从来都是自己排队买票。有一天,大儿子焦国庆在外面看戏,很晚才回家,焦裕禄问谁给买的票,国庆说,他说自己是焦书记的儿子,售票员就放他进了门。焦裕禄批评了儿子,命令他把票钱送到戏院。不久后,焦裕禄草拟的《干部十不准》在兰考推行,“不准用国家或集体的粮款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不准挥霍浪费粮食”“谁看戏谁拿钱,谁吃喝谁拿粮”“一律不准到商业部门要特殊照顾”……要求实在而具体。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员清正廉洁的本色,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廉洁奉公,在买粮、看戏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搞特殊化,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亲属和他人谋取好处。
从焦裕禄的《干部十不准》到中央的“八项规定”,再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贯穿始终的,是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提高拒腐防变能力。
谷文昌一生公私分明,5个子女在工作、生活上没有得到过任何特殊照顾;杨善洲有私事请假回家,从来都是自己买客车票,不用职权揩国家的油;廖俊波在县委书记任上开发土地、招商引资,但从没有为自己、朋友和家人谋一点私利……敬畏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让清正廉洁成为一种习惯,才能问心无愧,人生无悔。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焦裕禄清清白白地来,清清白白地走,转眼间已经去世56年了。但他的精神长存世间,他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永放光芒。
(本报记者 王胜昔 杜羽 冀文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