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2日 星期二

    “智慧种田”,老把式翻出新花样

    讲述人:江西定南县岭北镇大屋村种粮大户 李金明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张胜 任爽 张士英 王斯敏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22日 07版)

        【一线讲述】

        15年前,我返乡创业,拾起了“老把式”重新种田。一开始,只试着种植了10亩农田,而今年,我的水稻种植面积已近600亩,其中早稻、中稻已获丰收,纯收益近40万元,晚稻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种粮规模越来越大,不仅是因为村里土地平整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现代化的农机耕作方式大大解放了生产力,让我敢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种粮离不开科技。15年来,我先后投入150万元,建成了工厂化育秧大棚,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植保喷洒无人机等农用机械十几台。如今,机耕道从家中延伸到田间地头,从播种、收割到运输,全程实现了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五机一体化”。仅种地而言,两个人、一台机器,耕地、插秧、施肥等农事一次性完成,一天就可以种完50亩地,真正实现了“智慧种田”。

        为带领家乡百姓一起致富,我还和6位乡亲合作组建起农机专业合作社,走上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形成了统一良种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播种、统一施肥标准、统一收获的产业共同体。如今,合作社耕地达1400亩,每年纯收入比以前单打独斗时增加了20%以上。

        每当看着稻香四溢、满地金黄的丰收场景,我都感到无比喜悦。五谷丰登,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离不开种粮人的辛勤和汗水。现在,我正谋划着通过订单销售的方式,开展大米加工及配送业务,真正实现大米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带领更多乡亲走上种粮致富路。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慧 张胜 任爽 张士英 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