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我是山东高青县黄河岸边土生土长的农民,种了一辈子粮食。以前家里的5亩口粮地只能养家糊口,如今,我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村里530亩土地,轮种冬小麦和夏玉米。
别看我已经快70岁了,但种粮的新技术和新手段样样拿手。照顾地里的庄稼就像照顾婴儿一样,从播种、管理、收获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跟以前的粗放式管理相比,现在“种”“管”“卖”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先说说“种”。以前种粮食,我总是一味地下大成本买最好的肥料往地里撒,觉得用肥越多,地力越壮。结果不仅浪费了成本,还造成了土地板结,粮食产量不增反降。现在,我在技术人员指导下,通过测土配方,为土地精准“号脉”,地里缺啥就补啥。今年,我根据检测数据,对玉米地重点补充了钾肥,现在玉米长势很旺,亩均增收有望达到100公斤。
再说说“管”的变化。以前管理庄稼,全家齐上阵,钻在庄稼地里浇地、除草、疏苗、捉虫,早出晚归,既忙又累,很多年轻人说啥也不种地。现在无人机植保技术、机械化深耕技术、小麦复式条播技术、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高效设施农业技术应有尽有,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种地一下子变成了容易事。我一个人操控着机械,一天就能干完以前需要全家人忙活10多天的农活。这两年,我还跟着年轻人学会了无人机操控技术,以前人工喷农药,一个人一天最多完成15亩,现在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500亩,光喷药这个环节就省了1000多元。
最后再说说“卖”。别看现在我家地里的玉米还没成熟,但它们都已“名花有主”了。早在播种前,我就与加工企业签了订单合同,从种植到收获,全都按照订单标准来,这样种出来的粮食产量大、品质好、价格高。晒粮的老大难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粮食从地里收获后,直接送到县里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清理烘干,省心省时省力。
这些年,国家对粮食种植的补贴扶持政策越来越好,种地也越来越轻松。趁着秋收还没有开始,我准备再流转500亩土地,引进更先进的农业技术,种好地、多打粮,让千亩良田变成千亩粮田。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慧 张胜 任爽 张士英 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