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9月15日电(记者张蕾)“当前,自然资源部正全力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组织实施林、草、水、湿地和海域海岛等专项资源调查,推进地理国情监测向自然资源监测转换,研究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在自然资源部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该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广华通报了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工作的推进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存在“数出多门”的问题。例如,海岸带、滨海湿地和沿海滩涂在不同部门管理中采用不同名称,实际范围也存在交叉,因此需要统一界定并开展调查。根据《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2020年10月,我国将初步完成自然资源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技术体系设计,建立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动态监测机制,研制自然资源分类标准;2020年年底,发布一批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调查、专项调查成果,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自然资源管理的调查监测“一张底图”;2023年,完成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法规制度体系、标准体系、技术体系以及质量管理体系。
自然资源分类是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开展调查监测工作的前提。为此,《总体方案》按照三维空间位置构建了地表基质层、地表覆盖层和管理层等自然资源分层分类模型,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撑生产、生活、生态的自然资源立体时空模型。《总体方案》明确了自然资源调查、自然资源监测、数据库建设、分析评价、成果及应用五项工作内容。其中,自然资源调查分为基础调查和专项调查,二者统筹谋划、同步部署、协同开展,共同描述自然资源总体情况,立体反映自然资源综合特征;自然资源监测旨在掌握自然资源自身变化及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情况,以实现“早发现、早制止、严打击”。此外,《总体方案》还提出要建立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集成管理各项调查监测成果;开展自然资源分析评价,综合分析和客观评价自然资源的基本状况与保护开发利用情况;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推动调查监测成果共享应用等要求。
先进高效的技术手段是调查监测工作顺畅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调查成果真实准确的重要保障。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教授陈军表示,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知识图谱、空间信息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交叉融合,为构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条件。“此次调查监测技术体系设计研究,将组织开展跨学科的科技攻关,通过各项先进技术的融合与创新,突破调查监测工作的‘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满足当前调查监测业务的急需;与此同时,在试点开展专题性或综合性应用试验的基础上,完善技术流程和方法,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的调查监测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