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6日 星期三

    呼和浩特:“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理念深入人心

    作者:本报记者 高 平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16日 09版)

        “一棵树呀万朵花哟,各族人民是一家,永远跟着共产党哟,千年万载不分家……”一曲《各族人民心连心》,唱出了呼和浩特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豪迈情怀。

    民族村突出特色奔小康

        走进呼和浩特玉泉区小黑河镇西地村,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灰瓦灰墙的古建筑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旅游景区,农家小院里各类时令蔬菜叶茂果硕。

        西地村全村有168户418人,少数民族264人,占全村总人口数的63%,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近年来,丁玉君带领村干部和村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少数民族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依托地理条件和土地优势,组织实施日光温室大棚建设工程,市里的蔬菜种植专家常常来村指导村民种植特色蔬菜,引导村民走上高科技特色种植之路。西地村现已全部脱贫,乡村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兴旺。

        “温室大棚由蒙古族村民和汉族村民共建共享,大家都是西地大家庭的一分子,农忙时节相互帮忙。”玉泉区小黑河镇西地村党支部书记丁玉君说。

        汉族村民李淑霞经常给蒙古族村民丁白元送饭和帮忙打扫卫生、收拾屋子。李淑霞说:“他是五保户,自个儿生活挺不方便。都一个村的,反正我也得在家做饭,不过是多张嘴,多做上一碗没个啥,顺带还能帮忙收拾下屋子,他也住得舒服。”

        依托紧邻昭君墓的优势,西地村打“昭君牌”发展文旅产业,以古代建筑风格改造全村村舍,古建筑型墙、石栏杆、古建风格凉亭现已建好,农家乐旅游接待也初见雏形。

        “为满足游客需要,我们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设了蒙古包群来带动旅游业发展。为帮助村民就业,我们引入非物质文化传承企业,让村里的妇女学习手工艺制作,大家互帮互助,共同合作做出很多精美的工艺品,增加了收入。”丁玉君说。

        西地村是呼和浩特唯一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是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这些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全村人民团结奋斗,也离不开一届又一届的村干部接力前行。丁玉君表示,下一步,将带领西地村民团结一心搞乡村产业,以发展乡村特色和旅游接待服务为主导,打造高效农业为支柱的环境优美、适于人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民族团结的种子扎根在青少年心中

        赛罕区民族幼儿园内的一座蒙古包里,蒙古族教师乌日汗正在用传统方式熬奶茶,一群孩子围坐在她身旁学习。在这里,蒙古族孩子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还能通过幼儿园开设的特色民俗课学习到各民族传统文化。

        在与民族幼儿园一墙之隔的赛罕区民族小学,汉族、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满族的学生们可以学习蒙古语、汉语以及其他普通小学教授的所有课程,高质量的教学受到了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

        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呼和浩特开展了中小学和青少年民族历史文化知识、习俗礼仪等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向全市各级学校编印配发了专门教材,并增加了教学课时,推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各族青少年心中。

        呼和浩特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先后命名表彰了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人民政府等101家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赛罕区等14家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玉泉区清泉街社区和回民区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乌兰夫故居创建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昭君博物院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改善民生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土左旗大毕克齐村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依托土默川平原得天独厚的土壤环境,当地政府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产业致富之路。如今的大毕克齐村已经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李子种植基地,村民们通过种植果蔬拔了穷根,当起了小老板。

        呼和浩特市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回、满等42个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首府城市。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呼和浩特始终深入践行“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理念,将民族团结边疆稳固作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抓紧抓实实现繁荣发展的坚实基础。

        为了让所有少数民族同步全面进入小康,呼和浩特在做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拨付和使用管理上下功夫,重点实施了少数民族聚居村基础设施建设、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少数民族精准脱贫等项目,引导鼓励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贫困人口主动参与扶贫开发,优先安排积极性高、意愿强烈、绩效目标明确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有效提高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呼和浩特所有的国贫县、区贫县都已脱贫摘帽,125个少数民族聚居村更是先行脱贫。

        (本报记者 高 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