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9日 星期三

    免试认定教师资格:

    准入关口前移到培养院校

    作者:本报记者 陈鹏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9日 13版)

        近日,教育部印发《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进一步明确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范围,同时提出了院校认定的方法原则。该政策旨在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办法,吸引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

        明确免试认定范围

        8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建立健全教师教育院校对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进行考核的制度。

        这次,《方案》明确了免试认定范围,即招收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的高等学校从2021年起,可参加免试认定改革。这些学校可根据培养目标分类对本校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开展教育教学能力考核,考核合格的2021届及以后年份毕业生,可免考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部分或全部科目。

        《方案》明确,教育类研究生是指教育学学术学位研究生(专业代码0401)、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代码0451)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代码0453)。公费师范生是指入学前与培养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师范生公费教育协议》,享受国家或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师范生。

        教育部教师司负责人表示,教育类研究生生源质量有保障,培养院校把关严格,符合教师学历提升趋势要求。公费师范生入学前已与培养学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接受了完整的师范教育培养,毕业后需回指定地区履约任教一定年限,是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渠道。

        与此同时,建立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有利于提升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让真正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后备军,努力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强化过程考核,由院校统一组织能力测试

        作为认证主体,院校该怎么考核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又怎么保证不“放水”?《方案》给出答案:加强培养过程性考核、统一组织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相结合。

        培养过程性考核表现在重点考核师范生思想品德情况及师德素养、教师教育课程学业成绩、累计不少于一学期的教育实习实践完成情况、专业能力及技能培训情况等。

        职业能力测试即包括统一命题,统一对本校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开展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试,合理控制考核合格率。此外,《方案》要求实施免试认定改革的高等学校,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工作机制。

        教育部教师司负责人介绍,实施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是完善教师资格制度的重要举措,将教师资格考试关口前移,压实培养高校主体责任,加强培养过程考核,并由学校统一组织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测试。

        分类确定任教学段和任教学科

        《方案》提出,将分类确定任教学段和任教学科。

        对以幼儿园、小学教师为培养目标的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对以初级中学学科教师等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参加学校自行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对部分所学专业没有明确教学学科和教学专业的,应在学校自行组织的教育教学能力考核中加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笔试。考核合格的,可申请认定相应任教学科的教师资格。

        教育部教师司负责人介绍,对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合格的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由校长签发《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并加盖学校公章。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凭《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其他认定条件和认定程序不变。教育类研究生、公费师范生也可自愿参加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申请认定相应的教师资格。

        《方案》要求,《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有效期3年,内容包含思想品德及师德情况、任教学段和任教科目、有效期起止时间等,由教育部统一制定样式。

        教育部教师司负责人表示,对随意扩大免试认定范围,为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或不按规定颁发《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证书》的,或在免试认定改革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追究学校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责任,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本报记者 陈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