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3日 星期四

    亲近富有灵性和感情的土地

    ——读散文集《赤脚走在田野上》

    作者:王万森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3日 15版)

        《赤脚走在田野上》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出版

        读完厉彦林的散文集《赤脚走在田野上》,我眼前一亮。“赤脚散文”是当代散文的一个重要现象。厉彦林扎根沂蒙故土,讴歌乡情,坚持“赤脚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很受学校师生欢迎,他的亲情,他的感受,他的语言,普普通通又含着人生滋味和泥土芳香。

        “赤脚”,即光着脚,与土地零距离接触,往往喻义恋土和乡情。“赤脚”在汉语里是一个符号,自古以来为我们不厌其烦地引用,或褒或贬:“赤脚大仙”“赤脚医生”,不一而足。诗人杜甫在《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中曾留下“安得赤脚踏层冰”的诗句。近几年,网络文学“赤脚奔跑”、草根作者崛起。“赤脚散文”根植乡土,关注民众,质朴天然,去伪存真。

        厉彦林在文学创作里也引用“赤脚”,他是写实的:“每次下地,必须先把鞋脱了。爷爷说,地是通人性的,不能用鞋踏的。如果踏了,地就喘不动气了,庄稼也就不爱长了。”这样的写实,写我跟着爷爷“赤脚走在田野上”,不只是辛苦劳作,还有田野嬉戏:“休息时,我爷爷撅着一把山羊胡,吸着那根很长的旱烟袋,微闭着双眼,好像喝了二两二锅头酒,是那么的惬意和陶醉。我有时悄悄走上前拽拽爷爷的胡须,爷爷笑着打我一巴掌,竟是那么亲切。我高兴极了,干脆躺在地上,或者打上几个滚,与土地亲如一家,柔柔的,暖暖的……”赤脚与土地,祖孙两代人,这是一幅社会主义乡野的画面,这是赤脚走在田野上老少两代人至亲的亲情,土地是“命根子”。结尾处就那么一句抒情:“我盼望赤脚走在田野上,寻找回亲近土地的感觉。”言已尽,意未尽。好在前边有一句理在其中情在其中的文字:“土地是富有灵性和感情的,也是很有性格和脾气的。”于是,我们又感悟到田野土地的亲情,感悟着“我爷爷”的“赤脚”的深意和深情。厉彦林用“赤脚”把一腔乡情融于土地里边了。“赤脚散文”意味着脚踏实地,是扎根大地、滋养田野的艺术佳品。

        如果“赤脚”的实质在于实和真,在于朴素的美感,在于来自故乡的深情感受,它是独特的,因而也是世界的,那么,我们有理由期待“赤脚散文”走向文坛,走向世界。这是乡情的表达,这是站在现代文明高处的艺术家的人生表白。“赤脚”的审美超越,让平凡闪光,真情感人,善良正人,美好化人,“赤脚”再也不是一般的符号,而是审美创造,是想象性经验和想象性活动所表现的恒久的、崇高的、梦乡的优美情怀。

        “赤脚”且生成审美的翅膀,任凭散文在文学的天空翱翔。作为沂蒙之子的厉彦林,他的散文作品始终脚踏沂蒙大地,倾注真心真情,饱含亲情乡情,坚守沂蒙精神的根与魂,继承和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追求朴素自然、亲切感人的艺术效果。我们的读者需要厉彦林创作的“赤脚散文”,沂蒙山文学作家群理应在散文领域拥有新的奉献。

        厉彦林的散文别具一格,以短篇散文为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只能写短篇散文。其实他的一文一题、专情简约的短篇散文中已经渗透开放的情怀,眼观四路耳听八方,恰如他的一篇散文《出类拔萃的秘密》,写竹子从南方来到北方,一时之间水土不服,竟然枯萎了,难道就这样寿终正寝了?园丁却说“竹子扎根三年不起身,憋着劲布根”,三年后就会有新竹钻出地面,这是因为竹子虽然枝叶干枯,但它的根却在地底下悄悄生长,甚至盘根错节;事实果如其然,过了五六个年头,春雨霏霏之后,新的竹芽争相出土,到夏秋季节已然郁郁葱葱长成一片竹林。

        这篇散文寄寓了“赤脚散文”翱翔的愿景,隐喻着厉彦林的散文会像竹根一样生长,铺散开来,变成长篇散文。其中有几篇散文反响较大。篇幅扩张到近万字,字里行间仍然浸润着对沂蒙故乡土地和乡亲的一往情深。不妨说,在厉彦林的散文里“土地”和“人民”这两大主题自然而然地伸展开来,毫不生硬。短篇散文里早已孕育的土地和人民的情结,终于找到了喷吐的机会,一发而不可收,洋洋洒洒,比起短篇散文丰富了,充分了,大有一吐为快的抒情效果。这样的长篇散文,是沂蒙精神的铁证。它有根,根在人民;它有本,本在土地。

        这是“寻梦”时代的土地,一旦进入长篇文学散文,就超越了一家一户的小本土地,而步入现代化的广袤原野。但是,再广再大,到底还是沂蒙精神的体现。厉彦林的长篇散文没有飘忽感,不作秀,不造作,描画的是脚下的土地,歌吟的是沂蒙的亲人,句句实在,笔笔有情。他的长篇散文决不故作高深,决不作呼风唤雨之态,抒情发自自身,说理有现代沂蒙人的胸怀,又有高屋建瓴的境界。

        “赤脚散文”的精髓在沂蒙精神,厉彦林的文学创作的魂在沂蒙大地,凸显了“沂蒙之子”崇尚真实和忠诚的沂蒙山性格。当年,沂蒙老百姓用小推车迎来新中国的旭日,现在沂蒙文学理所当然地用诗意和想象重铸沂蒙精神;沂蒙精神锻冶了文学精灵,文学又用自己的诗篇回报沂蒙精神。厉彦林赤脚走在沂蒙的田野上,“感觉自己就是一株根须紧抓大地的庄稼”。“大地”是他散文的根本。厉彦林是文学的,沂蒙精神聚焦在厉彦林的文学创作之中。

        有一次在闲聊时,厉彦林谈起沂蒙精神与其他革命老区精神内涵的共性和个性,共性在于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之所以成为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文化根源,个性在于沂蒙精神更生动体现了军民、党群的鱼水关系,“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其价值和意义不仅在战争年代老百姓“用小推车把革命推向胜利”,更能体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扎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这是沂蒙文学的现实意义,是与我党的执政理念相契合的革命文化的精髓。他的“赤脚散文”的“小”与新时代的“大”格局杂糅在一起,情和理密不可分。他总是在文学的创作里不停息地思考着、探索着,他是沂蒙精神的追逐者、受惠者。

        (作者:王万森,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