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9日 星期六

    大陈岛:“精神灯塔”写传奇

    作者:本报记者 陆 健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姚玲利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9日 01版)

        浙江台州大陈岛坚持旅游和生态并重,森林覆盖率突破60%,并加快修复海岸线。图为大陈岛美景。崔江剑摄/光明图片

        从浙江台州椒江码头坐船,向东行驶29海里,一座被誉为“东海明珠”的海岛映入眼帘。碧海蓝天,树木葱茏,阳光下的大陈岛熠熠生辉。

        64年前,一批批风华正茂的青年响应团中央号召,满腔热血登岛垦荒,将满目疮痍的荒岛变成了青春奉献的热土,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的大陈岛,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牵挂。

        2006年8月2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大陈岛视察,看望岛上的老垦荒队员。2010年4月2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回信。201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

        一次登岛,两次回信。字里行间,真情流露。

        多年来,大陈人牢记殷切嘱托,交出了“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建设的精彩答卷。如今陆岛通航时间较2006年缩短近一半,运力增长15倍,游客人次从不到5万增至15.3万。到2019年,大陈岛海洋经济总产值、财政收入、岛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006年的3.3倍、9.3倍、9.6倍,“小康的大陈”基本建成。

    开发建设加速,孤岛变乐土

        “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从2006年9月起,大陈岛吹响了开发建设的号角。

        引进高速客轮的招商引资计划启动,建设村村通公路的方案敲定,电力、饮水改造工程提上日程,渔业产业发展蓝图在谋划。践行光荣使命,大陈岛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意志,走好新垦荒路。

        “与陆地建设相比,海岛建设难度极大。”时任大陈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尚权说,项目建设材料,要从外面采购运输上岛,人力、财力成本大大增加;海岛地形崎岖、多山路,多台风、迷雾等恶劣天气,工程建设技术难度加倍,再加上村落分散,海岛植被资源丰富,开发意味着破坏,该如何抉择?重重难题一度让当地干部望而却步。

        站在垦荒纪念碑前,当地干部望着碑身镌刻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8个字,庄严许下誓言。

        重整旗鼓的大陈,开始焕发新面貌。2007年,核载195人的高速客轮投入运营,轮渡班次和载客能力翻倍,时间不到2小时,缩短了一半。

        国网大陈供电所党支部书记王海强是老垦荒队员的后代,19岁学校毕业后回到大陈岛,见证了岛上许多的从无到有:“当年岛上基本都是黑的,路灯也没有。”此后,大陈岛拉起高压线路,增加配电箱,铺设第一条海底电缆,建设第一座变电站。

        “大陈风力发电厂”建设项目按下了“快进键”。2007年,34台风力发电机组和一座升压变电所的年发电量,可达到5890万千瓦时。两年后,台州首个海岛风电项目成功并网发电,清洁的风电能源输往大陆,大陈电力实现“多级进阶”。

        村村通公路、环岛公路通到家门口,家家户户接上自来水,“多户一表”升级到了“一户一表”。大陈持续加大民生投入,供水供电供气覆盖率、保障率实现“两个100%”。

        60多年过去,垦荒队员当年种下的松树、柏树已亭亭如盖。垦荒年代过去了,而“垦荒精神”则继续感召、激励新一代大陈年轻人接续奋斗。

        一边是苍翠欲滴的山坡草木,一边是波光粼粼的海面。驱车环岛公路,海岛美景扑面而来,一处处街景取代了以往随处堆放的渔网。岛上林立的店铺、医院、学校、银行、邮局、气象站等一应俱全,渔村整洁有序,道路齐整、路灯明亮。

        老垦荒队员徐定寿和妻子周银翠留在了岛上,亲眼见证岛上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每天都有游客上岛,我们就特别自豪,觉得当年的奋斗是值得的”。

    产业转型升级,海岛更有魅力

        大陈海域是著名的“大黄鱼之乡”,水流、水质、水温、盐度等特别适合大黄鱼生长。但这里台风多、风浪大,以往一场强台风就可能摧毁整个养殖场,导致养殖户血本无归,高风险令人望而生畏。

        大陈人并没有因为台风等不确定因素而退缩,而是迎“风”而上,勇担风险,敢于加大技术投入,不断创新养殖方式,率先引进大型抗风浪的深水网箱养殖技术,进而在全国首创铜围网养殖技术。

        从“吃海”到“养海”,渔民书写了大陈渔业产业的新垦荒传奇。岛上养殖大黄鱼的从业公司及合作社共有12家,其中大型铜围网养殖有4家,形成了一个小型产业集群,年产高品质大黄鱼6000多吨,产值5亿多元,产量、产值均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主打绿色、生态、有机的大陈黄鱼以其顶级品质,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并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游客纷至沓来,带动了村民的收入,但游客匆匆来匆匆走的现象,让当地干部不得不思考“大陈该如何留住游客”。

        “要加强旅游规划,谋定而动、有序开发,努力把大陈岛的旅游做大,做出品牌。”大陈镇干部深知,奔小康路上,旅游产业升级同样刻不容缓。

        悬崖餐厅、悬空栈道、无边界海景泳池……这些被网友惊呼“美爆了”的景点规划,正化为现实。有家客栈老板施招荣说:“大陈镇政府帮忙出谋划策,协助我一起打造了岛上第一家精品民宿。”80后陈彬彬夫妻也成了大陈现代旅游业的垦荒者。他们回岛创业,做起了海岛宾馆生意。

        大陈人敢于奋斗创新,“嗅”到旅游商机后,民宿、酒店、餐厅、农家乐相继开业。截至2019年年底,岛上民宿(农家乐)45家,床位数1350张,可同时容纳1800人就餐。其中精品民宿5家,在建民宿4家。

    乘风破浪奔小康,岛民生活更幸福

        入夜,万家灯火渐次点亮,映照着大陈港湾上的一艘艘渔船,远方宁静的海面与眼前热闹的市集,交相辉映。这里,正是见证大陈岛沧桑巨变的三角街。

        然而,奔小康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大陈的建设在乘风破浪中砥砺前进。建设什么样的项目?能不能落地?效益如何?近年来,大陈遇到了新问题,开始了新探索。

        “习爷爷给我们回信啦!”2016年,12名老垦荒队员的后代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六一礼物”。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一如既往地关心大陈岛和老垦荒队员,并鼓舞新青年当好新时代垦荒人。

        之后,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省长袁家军先后登岛宣讲调研,指导大陈岛开发建设,要求围绕现代旅游规划、黄鱼养殖产业、发展低碳出行等18个方面,以更高水平规划、更高水平建设“两个大陈”。台州市委将大陈岛垦荒精神升华为城市精神,立起城市文明的灯塔,构建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坚持做优民生福祉,大陈打造“全面小康”海岛新样板,编制了“两个大陈”监测评价体系的五大类37项59个指标。2018年,台州大陈岛开发建设管委会授牌成立,总投资约6.7亿元的15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全国海洋经济开发建设示范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国家一级渔港、全国能源开发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团干部培训基地……一项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成为大陈绿色发展的名片。垦荒文化更是成为建设“两个大陈”重要窗口,正在高品质建设青垦文化旧址公园、青垦文化纪念馆、垦荒纪念碑提升工程、军事主题教育基地等项目,展现大陈岛垦荒精神风貌。

        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大陈岛坚持旅游和生态并重,提升改造了甲午岩、乌沙头等核心景区,同时完成绿化修复工程,森林覆盖率突破60%,并加快修复海岸线。今年,将申报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预计旅游总收入1.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3万元。

        “历久弥新的垦荒精神,鼓舞着大陈不断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大陈岛开发建设管委会副主任倪国正说,目前,大陈岛正大力推进现代化海岛示范区建设和红色旅游第一岛、两岸交流示范岛、生态美丽岛、数字智慧岛、幸福平安岛等“一区五岛”建设,高质量建设“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

        刷新了“颜值”,提升了“气质”,岛上居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大陈岛越来越有魅力了!“不光腰包鼓起来了,岛上生活也越来越好。”老垦荒队员柳兴发说。如今,岛民收入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启用了全省首个海岛医院5G数字诊疗超声评价项目。居住在海岛,同样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医疗和养老资源。

        落日余晖下,只见远处帆影点点,大陈岛综合码头正在加速建设中;近处,梅花湾街区游客人来人往,一派繁华,未来有五星级酒店将在这里闪亮登场。

        永葆“不忘来时路”的初心、勇担“续写垦荒史”的使命,大陈岛又在迈向“现代化的大陈”的路上阔步前行!

        (相关报道见6版)

        (本报记者 陆 健 严红枫 本报通讯员 姚玲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