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4日 星期一

    姊妹同心传非遗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4日 07版)

        讲述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杨柳青年画”第六代传承人霍庆顺孙女 霍宇莹 霍翊菲

        天津西青区的杨柳青镇,因木版年画而闻名;杨柳青年画代代传承,玉成号画庄功不可没。让我们姊妹俩倍感自豪的是,我们的爷爷霍庆顺是画庄的第六代传承人,2007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称号。

        我们和杨柳青年画的缘分,从出生的第一天就开始了。才几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抱着我们整天在画庄里忙碌。我们闻着墨香,看着鲜艳的彩绘,惊讶于一幅幅漂亮的图案在爷爷手中不断“变”出来。两三岁时,我们已经按捺不住,开始争抢画笔,在画纸上信笔涂鸦了。有时,爷爷和父母辛苦绘制的年画会因为我们的“参与”成为废品,但他们并不生气,还笑眯眯地鼓励我们:“没关系,哪能一画就成?多学多练就好了。”

        有了长辈的支持,我们对绘制年画的兴趣与日俱增。每年春节前夕是家里最忙碌的时候,长辈们废寝忘食地创作年画,我们姊妹就主动承揽一些“小活儿”。我们的年画制作技艺进步很快,这几年,我俩逐渐成了爷爷的小助手,只要有杨柳青年画的展示普及活动,我们都积极参与。

        我俩都在和年画共同成长、进步着。姐姐考上天津师范大学后,对杨柳青年画的传承有了自己的想法:不仅要关注传统年画的艺术价值,更要挖掘它的实用性,可以尝试以杨柳青年画制作技法为基础,开发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按此思路创作出的“烟熏妆渔妇图案”被印制在一批文化衫上,得到了很多同学的赞扬和喜爱。妹妹在中学里也成了一位“小明星”,屡次在天津市中小学文艺展演比赛、主题文化传承活动中获得奖项,并经常随父母长辈一起参加非遗展会活动。

        年画本来是一种大众艺术,如今却必须走出小众的迷宫,路径究竟在哪里?既要保持年画的“原汁原味”,又要适应新的审美需求,赢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为“95后”非遗传承人,我们姊妹俩下定了决心,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接过长辈们手中的画笔并持之以恒地探索下去,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杨柳青年画,喜欢杨柳青年画。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王美莹、陈建强、刘茜、李晓东、吴春燕、陆健、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