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06版: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刊(第576期)    上一版  下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7日 星期一

    强化数字治理 打造智能政府

    作者:韩跃民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7日 06版)

        浙江在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从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数字浙江”建设以来,浙江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越来越凸显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浙江积极借助数字优势,化疫情之“危”为治理之“机”,通过深化数字治理,打造智能政府,重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健康轨道,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省域典型实践经验,彰显了“重要窗口”作用。

        强化数字治理,打造智能政府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兴起,逐渐催生了“数字社会”“数字治理”“智能政府”等新理念。数字信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要素,不仅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变革,也改变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连接方式。因此,这必然要求国家和社会治理方式作出相应改变。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时代。数字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已经深深嵌入社会各个领域乃至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数字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标签之一。这种数字化趋势不仅深刻地促进了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的变革,也显著地改变着社会运行方式和效率,客观上需要国家和社会治理方式做出适应性变化。强化数字治理,打造智能政府既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理性抉择,又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强化数字治理,打造智能政府是浙江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数字治理和智能政府对于实现省域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省域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新方向、新路径。浙江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了“高水平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目标任务。近年来,浙江不断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和数字浙江建设步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浙江适时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将“最多跑一次”理念运用到治理全领域全过程,全面推进政府政务、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和风险防控、环境保护和治理数字化,坚决破除信息孤岛现象,持续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政务服务能力“智治”化水平。这些举措为浙江全面深入推进省域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强化数字治理,打造智能政府是浙江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2017年以来,浙江省委明确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全面推进数字浙江建设。一方面,在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同时,以数字治理为纽带,全面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供给侧改革。在城市、教育、医疗、交通、文旅、就业、扶贫、养老、公共安全和乡村服务等方面推进向应用场景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以杭州“城市大脑”为标识,构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生活、智慧城市、智能政府协同联动发展的现代社会治理新模式。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到“最多跑一次”改革,再到打造“整体智治”现代政府目标的提出,织就了一张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全方位、多领域的数字智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浙江充分发挥数字赋能优势,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精准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强化数字治理,打造智能政府是浙江践行“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使命的重要举措。浙江担负着“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重要使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浙江从“三地一窗口”的政治高度出发,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数字治理优势,建立“一图一码一指数”精密智控机制,筑起精准防控防线,建立“四集中”救治机制和五级高效联动、政社企多元主体协同防控机制,打造人民防控体系。精准做好预判,在全国率先推进复工复产、率先形成境外疫情输入闭环管控机制,赢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作者:韩跃民,系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财经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