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看发展、强信心(之五)】
编者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节约粮食,涉及粮食生产、储备、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关系到作为粮食消费者的每个人。爱惜粮食的古训如何转化为现代人的文明素养?“颗粒归仓”“光盘行动”,种种倡导背后,是怎样的国家战略考量与生活方式升级?光明智库邀请粮食产业一线工作者以及青年大学生等,讲述厉行节约的心得体会,并请专家进行深入分析。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金句摘登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绿色生活方式涉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2019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
【一线讲述】
依靠科技,实现稳定、安全、绿色储粮
讲述人: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央储备粮长春直属库有限公司仓储保管科科长 赵英韬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为国储粮”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2003年,我来到中央储备粮长春直属库工作。当时的我对保管粮食真是“两眼一抹黑”,特别佩服那些老同志——他们用手指掐一掐就能判断粮食水分,用牙齿咬一咬就能判断粮食质量,光脚蹚一蹚就能判断粮温粮情。我下定决心要把这份工作干好、干精。于是,我揣着笔和本,整天追着老同志学管理、学技术、学经验,空闲时候反复研究、实验,业务能力和水平渐渐提高。
2004年,在粮食装仓过程中,仓房内壁出现返潮现象,很容易坏粮。我和同事们边实践、边改进、边总结,探索出“仓房内壁实施薄膜四面封防止新仓吸湿返潮”“调节地上通风系统并设置辅助通风管道减少通风死角”“仓内过筛清杂防止杂质聚集影响储粮安全”等一套适合新库新仓装新粮的办法,为长春直属库高大平房仓低温储粮、绿色储粮打下了基础。这次实践让我意识到,依靠科技,是稳定、安全、绿色储粮的最佳选择。
此后,我参加了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带领班组开展了“内环流低温储粮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研究”“粮面压盖、密闭方法防治储粮害虫实验”“仓房隔热保温改造”等科技攻关科研项目,掌握了多项同行业领先的绿色低温储粮新技术。但我深深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依靠团队才能更好履行为国储粮的光荣使命。于是,2016年、2019年,我先后两次代表中储粮集团公司参加全国粮食行业技能竞赛保管岗位实操训练任务,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工作经验拿出来与参赛选手交流分享。
“高大平房仓就像一个大冰箱,把粮食放在里面储存是最安全的。”我经常用“冰箱原理”来解释内环流低温储粮技术和仓房隔热保温改造技术。温度、湿度的升高和不均衡是导致仓储粮食品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两项储粮科技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研发的。内环流低温储粮技术为“冰箱”制造了冷源,在寒冷的冬季,利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将冷空气吸入仓房,降温蓄冷;炎热的夏季,利用小功率风机将粮堆内部的冷空气循环输送至仓内空间,有效抑制粮堆结露和虫霉危害。
仓房隔热保温改造技术减缓了“冰箱”冷源流失,利用反光涂料、仓内吊顶减少仓顶热量传导,利用白色涂层减少墙体热量传导,利用保温隔热层减少门窗热量传导,这样,即使在最炎热的7、8月份,仓内平均粮温也能保持在15℃左右。这样储粮既节能环保,又降低损耗。目前,这两项储粮技术已经普及,电子检温系统、智能化粮库集成控制平台等多项储粮科技也已成为现代化大国粮仓的“标配”。
在科技助力下,粮食储存更加安全,但也不是高枕无忧。保管员必须每天进仓检查,查看粮面有无鼠迹、雀害、虫霉,查看仓房有无漏雨、返潮、裂痕,查看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检验员每个月都要做一次质量指标和品质指标的全面检测,以便及时掌握粮食储存品质的变化情况。
如今,我已形成了每天走进粮堆仔细查看的习惯。我想,“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精神一定要传承下去。
用心用情用智慧,“颗粒归仓”不浪费
讲述人:浙江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仓储部高级技师 刘林生
一粒粮食,到底有多重要?随手扔掉一粒,乍一看不算什么,但如果14亿人每人丢弃一粒米,那将是多么令人心惊的浪费!作为基层粮库的一线仓储管理人员,我深知杜绝粮食浪费对我们国家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关于粮食安全、反对浪费的重要论述,都刻印在我心里。
精细管理是节粮减损的重要保障。在粮食储备工作中,我们基层保管员肩负着落实“五保”责任制的重任,即“保数量、保质量、保安全、保规范、保效能”。“用心保粮每一粒,创新发展每一天”,这样的追求早已融入了我们的一言一行。在粮食出入库过程中,我们坚持闭环式管理,真正实现“颗粒归仓”。
在我们眼里,粮食是一个活的生命体,储存期间有正常的呼吸,也会滋生害虫。为减少粮食损耗,一年四季,我们采取通风降温、密闭隔热、排除积热、五面控温、谷物冷却等一系列技术手段,将粮堆平均温度控制在20℃甚至15℃以内,实现准低温、低温储粮,以减少粮食呼吸,延缓粮食品质变化,实现保鲜储藏。我们还开展节约减排,在仓顶安装太阳能光伏陶瓷瓦,建成“光电建筑一体化项目”,年发电量40万度,不仅基本满足了仓储耗能需求,还大大减少了屋顶热量传导,一举多得。
感知粮食的温度、水分、虫害、气体浓度等信息非常重要,只有全程掌握粮食的变化情况,才能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为此,我们在一幢3700吨仓容的平房仓内,均匀布置了240个测温点,它们就像一根根敏锐的“触角”,实时感知粮食的各种变化。
一系列技术措施的实施让节粮减损成效显著,2014年以来,我们每年的粮食总保管损耗率均控制在1.2‰以下。我们还发挥自身技术专长,积极为社会提供节粮减损技术服务和节粮爱粮宣传,提高全社会的节粮爱粮意识与水平。
带头节粮减损,守好天下粮仓。我将为此不懈努力,为祖国“仓廪实、天下安”贡献储粮人的智慧与力量。
推广正确饮食观,把节约的种子播入心田
讲述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宋弋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到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虽简、意却真,跨越千年,仍字字千钧。
7年前,我做博士后时,在团队负责人胡小松教授的带领下,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武维华院士领衔的关于食物浪费的相关调研课题,通过对全国大、中、小城市2700桌不同规模餐桌剩余饭菜的营养物质进行分析推演后发现,我国一年仅餐饮食物,就会浪费蛋白质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1年所需蛋白质;浪费脂肪300万吨,相当于1.3亿人1年所需脂肪;如果把这些食物节约下来,可以养活至少3亿人。
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呈现在眼前,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浪费粮食可耻”六个字的分量。2014年,我赴美国深造,对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有了一定了解。虽然国外的饮食与烹调方式比国内简单很多,但由于普遍实行分餐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饭量和偏好进行选择,食物浪费现象也相对较少。回国后,我成立了以知名学者和青年师生为骨干的食品营养与安全科普团队,走进街道、社区、学校,进行合理饮食、减少浪费的科普宣传。
科普宣传需要个性化,针对不同听众用不同的讲授方法。这对于习惯了大班授课的教师来说并非易事,尤其是面对“一老一少”两个群体时。例如,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附中开展科技课程共建工作,主要负责为初二学生讲授科学课程。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常常“不按套路出牌”,我们就把单向授课改为互动式教学和翻转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饮食观念,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厉行节约的种子。对大爷大妈们进行食品营养、食品安全的科普,关键在于“点对点的耐心”,用唠家常的方式分享知识。
几年来,我们累计完成科普宣讲百余次,还开展餐厨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研究,采用绿色环保型加工手段变废为宝,为环境减轻压力,为节约提供助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无论是一个家庭的小康,还是一个国家的强大,都离不开开源节流、勤俭节约。只有把从我做起的“小事”拓展至全民奉行的“新时尚”,才能真正让“浪费可耻、节俭为荣”深入人心。这条路虽然很长,但我们已经在路上。
践行“光盘行动”,守护校园文明新风
讲述人: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181班学生、南昌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 孙涛
习近平总书记历年来多次就粮食安全和厉行节约作出重要指示。近日,总书记更是直言“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这给我带来很大触动。作为青年大学生,我始终关注着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深知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有能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但对粮食安全必须有忧患意识,自觉形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正是出于自小对“爱惜粮食”的深刻认识,两年前,我主动参加了学校的“餐桌礼仪伴我同行,校园文明你我共建”活动。记得第一次参加“光盘行动”时,我负责在食堂入口引导、在就餐区提醒,帮助同学们杜绝浪费。刚开始,发现一些不文明现象,我想及时提醒,却怎么也开不了口,脸涨得通红。几次尝试下来,我终于鼓起勇气,找到了合适的方式。被提醒的同学大多都很配合,对自己不经意间的浪费行为感到惭愧。一名同学还很小声地对我说:“谢谢,辛苦啦!”她的善意给了我很大勇气,引导工作越来越顺畅。一周过去,大部分同学都养成了较好的就餐习惯,适度点餐、努力“光盘”,并主动将餐盘放入指定回收点。渐渐地,需要提醒的同学越来越少,就餐的同学也越来越多地对志愿者们报以微笑。那一刻,我感到无比欣慰。
为了巩固文明就餐意识,我们又在校团委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文明用餐专项特色活动,从氛围营造、主题宣传、定点引导、双向互动等方面入手,号召全校师生积极参与。校团委和青年志愿者协会还给每位志愿者提供了活动专用的小红帽、小马甲、宣传横幅,很快,校园的很多角落都能看到志愿者们举牌、引导、提示、监督。在准备过程中,志愿者们相互碰撞灵感,一起画画、创作,共同把勤俭节约的好风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拿、后厨不多做。几年来,在学校全体师生和食堂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文明用餐、“光盘行动”已经在校园中蔚然成风。拒绝舌尖上的浪费,需要我们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为“光盘行动”而努力,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李慧、任爽、胡晓军、王斯敏 通讯员 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