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6日 星期日

    一幅画的诞生

    作者:本报记者 荣 池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6日 11版)

        药园杂忆(中国画·局部)  姚震西

        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中国画)  王冠军

        绿水青山粮满仓(中国画)  陈福彬

        伙伴·家园(中国画)  孙震生

        【艺海撷英】

        绘画创作是一个自由的过程,其开端可能源于一段记忆,可能生发于一次感悟,其过程更是伴随画家情绪的千回百转和技巧的娴熟运用。精彩的作品往往伴随精彩的创作故事。近日,“一幅画的诞生——北京画院画家作品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面向公众开放。展览汇集了北京画院31位在职画家的艺术创作100余件,涵盖中国画、油画、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北京画院画家群体的艺术创作面貌和作品的诞生故事。

        “一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就如同一颗蛋的孵化,不同画种的‘孵化’时间可能不同,但相同的是画家全身心投入其中的热情和作品诞生瞬间的欣喜。”正如画家孙震生所说,一件绘画作品诞生的背后凝结着画家的心血和汗水,承载着画家的天赋秉性、审美追求、精神品质和艺术理念。走进展览现场,画家们的创作心得、工作场景、画稿草图等翔实的图文资料,让观众得以“零距离”体会艺术创作的魅力,感受一幅作品从“孕育”到“孵化”,直至“破壳”的艰辛过程。

        王冠军的《锦瑟华年系列——hello北京》以现代都市青年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风貌为主要表现内容,通过中外青年人物与古今建筑场景的交流穿插,来展现东西方文化的区别与联系。“对于现代服饰、器物等质感的刻画,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王冠军在描绘自行车时,亲手拆解自行车进行研究和草图绘制。画胡同前,他曾实地考察建筑构造,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就连人物身上的手链、中国结等小饰品也都会买来实物认真研究其编制方法。这些丰富的细节皆在草图中经过反复推敲,最终落实到画面上,共同构建起一个真实而富有温度的生活图景。

        “我喜欢藏族题材的创作,并不只是被他们华丽的民族服饰所吸引,而是喜欢他们的虔诚、单纯和天真。”孙震生在作品《伙伴·家园》的创作手记中写道。此作以细腻的工笔技巧表现了藏族聚居区的生态状况。展览现场,数张画稿清晰展示了画家创作前期的准备过程和创作思路。无论是牦牛的动态、人物的姿态还是服饰等细节的描绘,画家都几易其稿,最终选取最具形式美感的组合加以刻画。从草图到最终作品,观者看到的是美的转化与沉淀,感受到的是画中流淌的浑厚与质朴。

        姚震西对于《药园杂忆》的创作是从药园写生开始的。“药园是一个我写生了近30年的药用植物园,园区疏落幽静,药植肆意生长,满目生机野趣。”姚震西表示,自己的作品仿佛是在药园中自然生成的,每一株药植都是一份对药园写生经历的回忆。画面中,植物态势、造型、疏密、节奏皆把握有度,花枝穿插与留白之妙,尤显灵动气息。

        此外,陈福彬的《绿水青山粮满仓》将色彩丰富的蔬果造型组合成山水形态,传达出“有了绿水青山,才有丰衣足食”的寓意;南海岩在创作《吉祥颂》时,大量运用华美精致的少数民族纹饰,丰富的细节引人入胜;张镇华的《职贡图》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画家将诸多敦煌壁画元素进行组合,并融入个人风格,突出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高古特质。

        “‘和而不同’一直是北京画院画家们的创作常态与特点。”北京画院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表示,此次展览以“一幅画的诞生”为切入点,深度解读画家们的创作过程,除了能让观众看到更加立体、丰满的作品外,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以“显微镜”的方式来构建“望远镜”的价值,为未来留下一个时代的艺术记忆。

        (本报记者 荣 池)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