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欢迎下载‘e福州’获取最新疫情信息。”记者抵达福建福州机场出示了全国通用的健康“绿码”后,机场防疫工作人员便向记者推荐了这款早有耳闻的福州“神器”,一下子感受到这座已连续举办两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城市的数字化气息。
东海之滨的福州,常被称为有福之州、幸福之城,多彩的文化与清新的容貌在这里交相辉映。数字生活的创新、生态文明的建设、传统文化的激活,使这座城市的生活品质持续提升,也让这里的百姓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中抓住稳稳的幸福。
数字生活,让幸福之城更有活力
2018年4月22日,“e福州”App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登场,并作为峰会观众的唯一入场“门票”——所有观众和参会人员都使用“e福州”扫一扫入场。随着发展更新,如今的“e福州”已成为畅享城市服务的综合性便民App,是每一个生活在福州的人手机里必不可少的助手。文化教育、证件办理、医保公积金缴纳等,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各项便利,成为“数字福州”建设的金字招牌之一。在疫情防控中,“e福州”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除了疫情信息的随时查询,还推出“疫情防控乘车登记”系统,为疫情防控助力。
“我身边的朋友都说,有了‘e福州’的疫情防控功能安心了很多。”福州软件园管委会副主任朱向东很自豪这款便民“神器”诞生在自己任职的园区,这个规划面积仅2平方公里的软件园撑起了“数字福州”的半壁江山。这里不仅诞生了“e福州”“闽政通”“宝宝巴士”等一系列应用广泛的App,还云集了集成电路及智能制造、软件产品及行业应用、互联网及大数据应用、文化创意及科技融合等四大支柱产业,入驻企业近800家,聚集各类人才2.85万名,园区内人才公寓、政务服务中心、小学教学点等,构筑起完备的教育、商务、交通等配套体系。
“我硕士毕业到这里工作,很快在福州市人才引进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下,顺利买房、安家。”林飞云是福昕软件公司研发测试技术人员,已为人母的她满脸笑容,公司的弹性工作时间让她能够更好地兼顾家庭与事业。
这些年轻人推动着数字产业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生活又让他们的小康生活充满活力、更加便利。已经招收第一届学生的福州三中滨海校区,是福州滨海新城重点打造的教育项目。“我们校区将打造成福州滨海新区智慧校园示范校,人脸识别系统应用于校园出入口、重要通道、电梯等处;建设VR教学教室,让学生充分感受前沿科技魅力;物联网技术对校园设备进行统一管理;虚拟校园管理系统快速精确关联查询校园各类信息。”校长周义勇对记者说,学校不仅在硬件设施上打造智慧校园,更致力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我们创新开设了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包括编程、建模等选修课,努力培养适应未来高速发展的人才。”
生态文明,让宜居之城更为清新
“以前没有福道,我们要锻炼、玩耍,得坐车绕一大圈到森林公园或者西湖公园。现在只要沿着福道就能走到左海公园了。”记者踏上这条足有19公里长的森林栈道,遇到了几位来锻炼的老人,家住鼓楼区的退休老人李跃对福道赞不绝口,“这里空气好,可以说是天然氧吧。我们基本每天早晚走两趟,既锻炼身体又放松心情。”作为福州城市绿道与慢行系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福道将周边的5个公园和10多处自然人文景观串成福州的“绿色项链”,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市民的休闲、健身需求,无论是推着婴儿车的父母还是腿脚不便的老人,都能沿着福道,步入山水园林,感受健康生活。
好山好水好生态,其实来之不易。晋安区曾经有一个令沿岸居民夏天不敢开窗、谈河色变的“黑水潭”。“以前这里又脏又臭,天气一热蚊虫多得不行。”听着居民的描述,记者很难和眼前这个绿水环绕、绿树成荫的水上公园联系起来。自2016年起,晋安区通过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管道清疏、建设驳岸闸坝、水质净化回补、恢复水系生态等措施,大力整治内河污染,彻底和“黑水潭”说再见。“我现在一天要来逛两三趟,看着这么美的环境就想唱歌。”家住晋安东区的八旬老人龚玉兰说着就唱起了《一剪梅》,博得阵阵掌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连江县江南镇梅洋村至今保留着数十株上百年的古梅树,村民们以前常常望“梅”兴叹,感叹梅花不能当饭吃。改变从2017年开始。“把梅花做成产业行不行?”梅洋村党支部书记陈燕金领着全村大力培植梅树、举办梅花节、推出梅花系列伴手礼。以“梅”为媒,美美与共,如今各地游客纷至沓来,生态农庄、乡村民宿等相关经营活动应运而生。20多年前从梅洋村出嫁的李燕贞如今再次回到家乡,“家里人特别支持,没什么比能为家乡出一份力更幸福的了。”李燕贞边招呼游客边说。
活态古建,让文化之城更加优雅
今年是福州建城2222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福州古厝序》的引领下,对众多古建筑、传统文化街区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修复。
“疫情好转后最想来的就是上下杭,在这里可以遇见优雅的榕城夜生活。”远处是高楼林立的万家灯火,近处是微醺夜色的百年老街,福州市民在这里或与家人休闲,或与三五好友小酌,品味着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和谐相处的绝美。上下杭位于台江区,紧邻苍霞闽江北岸,紧靠闽江,航运发达,“航”通“杭”音因而得名。明末清初,靠着水陆交通便捷的优势,上下杭街市迅速发展,近代以来上下杭更加繁荣,建郡会馆、浦城会馆等会馆云集,成为各地商帮的集中地,行业多达260多种。
2012年,福州市启动上下杭保护修复工程,这里的历史风貌得以较完整保留,实现了从保护建筑单体、历史街区,到与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融合的飞跃。如今,上下杭不仅成为福州市民夜间休闲消费的好去处,还着力打造文旅IP——推出各类“非遗+”系列主题活动:以“古厝”为依托,以“书”为媒介,打造“书杭”品牌IP活动;融入“福厝”概念,举办年度文创晚会、文创设计大赛,带动文创产品开发及销售;举办艺术家驻地成果展,为城市营造具有艺术气质的精神场所;以八闽风物、街头艺人、戏曲文化周、线上直播等文旅元素为配套,打造福建本土原创曲艺IP项目等。古时江月照今人,恢复上下杭商贾文化繁荣的历史文化街区,为闽江之畔的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修旧如旧、风貌不变”。曾在洪水中损毁严重的宏琳厝也有望在下半年重新开门迎客。宏琳厝坐落于福州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占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2600平方米。该建筑由黄祖嘉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始建,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古民居建筑。“我在宏琳厝里出生、长大、结婚、生子,一场洪水毁了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我日日盼望着有一天这里能回到曾经的样子。”村民黄育仰是黄家后裔,曾在2016年的洪水中从宏琳厝救出好几个人,至今谈起往事依然唏嘘不已。冀檐卷仰,鸟革翚飞,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宏琳厝是研究民间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保护修缮宏琳厝对于保护传统文化、传承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这些当地人,都希望能够早日引入专业的文旅运营团队,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这座历经坎坷后重放光彩的古厝。”为了让记者给他拍照,站在古厝中的黄育仰,特意整理了仪容,绽露出笑容,眼神透出对宏琳厝满满的深情与对未来的期待。
(本报记者 张斐晔 高建进 张亚雄 马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