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讲好中国故事,对于我国赢得国际声誉,打破少数西方国家恶意制造的“中国威胁论”,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除了关注国外媒体声音之外,我们还应关注一种更深层的中国叙事,这就是国外主流教学书籍中关于中国的描述。
通过对英、法、美等世界主要国家历史教材的调研可以发现,当前部分国家的历史与地理教材仍存在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关于中国的描述存在模糊甚至错误的论述。以历史教材中关于二战的描述为例。法国迪迪埃、纳唐等几大教材出版社都以描述欧洲战场为中心。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勒利夫斯克莱尔出版社将中国在内的反击日本侵略的国家统称为美国的盟军,并仅选择了日本偷袭珍珠港、广岛长崎原子弹事件以及日本投降作为亚太战场重要事件。
虽然英国的教材大多会提到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东北,但不管是《现代世界史》还是《创造历史:1914至今的世界史》都认为美国参战对于日本投降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中国抗日。美国知名教育类出版社麦克道格·利特尔、麦劳尔-希尔、普伦蒂斯·霍尔出版的历史教科书对中国抗日战争都有所描述,但只有麦克道格版教科书将抗日战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希尔版的教科书称抗日战争为“第二次中日战争”,霍尔版则描述为“日本侵略”。
教材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导致西方青少年对历史的认知局限,今天的西方社会很多人既不了解南京大屠杀,也不清楚中国人民如何艰苦抗战从而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同,因教科书中的内容常被看作是“官方认定”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权威性,因此教科书通常会对学习者产生显性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阶段是形成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一定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教科书就有什么样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本国在他国教科书中被如何描述,并将其作为对外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如自20世纪60、70年代起,韩国相关部门收集了世界上60多个国家的1400余册教科书,对他国教科书尤其是历史教科书中有关韩国的内容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敦促修改其中的“错误内容”。
今天,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学校教育中,中国出现的频次也越来越高。为了让更多的国家能够客观地了解中国,特别是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多地认识中国,有必要对国外主流教材中关于中国的描述开展调研,同时从官方层面、学术层面和民间层面就有关问题进行沟通,立体地建构中国的国际形象。
这包括加强国家形象自塑能力和国际沟通能力,加强教材研究的国际话语建设,建立教材的比较研究,能够使用国际话语传递关于中国的知识和故事,准确地将中国态度和中国形象传递给国外受众;加强人文交流,增进国际理解,及时推送国内最新的观点和信息,特别是帮助那些想积极了解中国的国家开展教材建设及配套的服务工作,设计捐赠书籍、远程语言学习等形式吸引国际青少年参与。总之,教科书问题是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本质的核心问题之一,值得关注。
(作者:刘敏,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