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日志】
离开腾格里沙漠后,心里有许多感受和想法需要记录和表达,它们是我十四天的收获和总结,也应该是每一个绿格人心里都会有的感受。
驱使我踏上绿格之行的,是去年一二·九歌会上唱的《祖国不会忘记》——“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质朴而简单的歌词背后,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让我想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到人迹罕至的腾格里沙漠,为治沙这份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渴望能为这片沙漠带来一些改变。
初见腾格里沙漠是在晚上八点了,当我真的跳下皮卡踏上沙漠,黄沙莽莽、烈风呼啸,伴着喉咙的干渴和近乎与世隔绝的无助,我心情有点复杂——沙漠比我想象中更加无情。从上海到兰州的火车要二十五小时,从兰州到武威还要三小时,之后又是三个小时的大巴。当我踏上收成乡的土地的时候,我以为终于到了,殊不知我们又坐着皮卡在沙漠里颠簸了一个小时。
原来,中国这么大。
到沙漠的第二天我们参观了基地,看着沙坡上不多的、小小的梭梭苗和花棒苗,越发体会到在沙漠中种出绿植的艰难——风沙摧折、野兽践踏、日晒雨淋,挺过这些磨难,年复一年之后,也不过是一棵小小灌木而已。从那以后的许多天里,每每想到那些娇小但坚强的生命,便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不管是挖坑、埋种,还是浇水、搬砖,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身体的劳累与重复工作的枯燥,总会被那抹沙漠中的绿色抚平,化为继续出工的动力。
治沙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出现了一点意外:我们种下的种子大部分被老鼠刨土出来吃掉了。怎么办? 打上老鼠药,继续补种,从头开始。这就是治沙事业的真实吧:不断遭遇困难、解决困难、发现对策、改进方法……才来十四天,我们已经觉得不易,而基地的负责人曾叔与杨叔在这里扎根十年,简单重复着我们做的那一切,绿化了大片沙漠,当然更苦更累,此中滋味如不经历很难体会;我记得曾叔和我们说过,治沙是他一辈子的事业——这真的是两个伟大的人,身体力行的他们,让我明白了什么叫作“事业”。
“将青春融入祖国的山河”,我一直很喜欢这句很“交大”的社会实践口号。960万平方公里,太难走完,也因此更要试着走起来,趁青春,不遗憾。
(上海交通大学绿格公益团队队员 袁子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