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1日 星期二

    常州大学产业学院:

    打破校企间的“围墙”

    作者: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包海霞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11日 08版)

        即将迈入大四,常州大学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软件171班的薛宇豪十分淡定,手握4个阿里云认可的专业技能证书,加上三年来项目实战锻炼的独立思考、实践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从“校园人”迅速切换到“企业人”,实现无缝对接。

        “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毕业时,即具备在企业工作1年的工程师所具备的实践创新能力。”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表示,常州大学坚持“化工+”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思路,重点聚焦科技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联合行业领军型企业,聚焦高端产业创新人才培养,深度引入产业资源,建设产业学院,培养面向新兴产业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共同体”化解跨学科育人困境

        2017年,常州大学与常州市政府、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以及慧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四方共建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这是江苏省本科高校首个大数据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的特色在于共建共管、共融共享,我们称之为政校企合作共同体。”常州大学校长蒋军成表示,产业学院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应用,面向产业,立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打破学校与企业间的“围墙”。

        产业学院的建立首先让跨学科育人的师资难题迎刃而解。在阿里云大数据学院84位专任教师中,27人是从阿里云大学云计算学院、慧科大数据学院等行业龙头企业引进的技术认证专家、高级工程师,具有企业背景的专职教师达82.5%。

        “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招聘等方面拥有一定自主权。”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负责人介绍,学院不以专利、论文论英雄,重点考察应聘人员的项目实操能力和项目指导能力,直接将学生起重机创业大赛项目交给应聘者,五天内出方案,检测应聘者对机械、电路控制、信息化等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学院配套了阿里云行业领先的实训平台,模拟出企业真实操作环境,设置了‘电信用户平台画像构建’等6个综合项目,让我们对企业需求的体验更加深刻。”薛宇豪告诉记者。

        依托松山湖国际机器人研究院的教学资源,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借鉴美国欧林工学院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在知识点和能力目标全面梳理的前提下,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一门64学时的《电子设计》课程,需要系统设计、电路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机械设计专业的四位老师协同授课,以课程整合推动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共创思维”夯实跨学科育人基础

        去年11月,陈炳伟从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摇身一变成为常州大学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一名老师。“陈老师的论文水平没那么优秀,按照以往的招聘标准,应聘到高校有难度,但产业学院强化‘共创思维’,建立了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保障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双向流动、两栖发展。”

        陈炳伟到学院之后,凭借对项目实施全流程的掌控,以及从学生到员工身份转变痛点的了解,在学生的项目指导、管理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指导的两个学生团队在全国大学生起重机创意大赛中分获全国一等奖、三等奖。

        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教学、服务产业的能力,常州大学成立了产业学院教师工作室和“双师双能双栖型”教师培训基地,设立“阿里大数据技术应用与实践”“分布式系统开发与设计”“创新创业训练营”等平台,为教师赋能。

        常州大学副校长徐守坤告诉记者,在“共创思维”的引领下,去年7月,常州大学发布了《关于印发常州大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等五个文件的通知》,通过实施教师分类评价,破除“五唯”职称评聘制度,激活学校教育改革创新的“一潭春水”。

    “项目制”真正实现“做中学”

        在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学习一年来,王泽垚的体会就一个字——累。每天早上6点起床,除了中午吃饭和午休的1个小时,其他时间都在自学和项目实践。“老师讲课1小时,我们课后要消化5个小时左右,逐渐培养了我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教学改革的最大特色是每学期均开设项目设计课程,以第1学期的智能循迹小车为例,学生要融合机械、电子及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自主完成智能小车的硬件设计与3D打印、电路安装调试、程序编写等。

        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负责人介绍,“从第5学期开始,学生需针对某一行业场景,寻找痛点、开展分析,形成自己的项目,满足条件的项目可通过学校或投资机构完成创业。”

        “我们严格按照企业模式,形成了开题-方案设计-技术设计-实物制作-实验验证-优化提升为流程的项目制教学模式,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陈炳伟介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老师会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探索出标新立异的实现方式,还会通过项目点评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分享,帮助他们更好地思考和回顾。

        在2019年全国起重机大赛中,初出茅庐的大一学生华智181班彭彩彤带领团队一举夺得全国一等奖。“正是在项目化课程中,在亲身动手实践中,我领略到了设计思维的魅力。项目化课程的跨学科知识形成、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将使我终身受益。”彭彩彤很自豪。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包海霞)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