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8日 星期六

    “田药师”和他的中药材扶贫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李劲雨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08日 05版)

        炎炎盛夏,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申家村,三千亩金银花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数百名村民除草、采花。放眼望去,处处都是丰收的景象。

        这是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药材专家田孟良教授指导当地村民发展起来的致富产业。小小金银花,为贫困户换回了“真金白银”,成为脱贫致富的“利器”。

        田孟良热衷研究中药材是出了名的,同事都叫他“田药师”。近年来,他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特色产业,帮助数不清的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的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之路累积超过20万公里,踏遍四川主要的贫困地区,可以说哪里有中药材种植、哪里有药材科技需求,哪里就有他的扶贫身影。

    立足生产做研究

        2010年,田孟良被选派赴雅安市宝兴县担任科技副县长。适逢“5·12”地震灾后重建,百废待兴,群众斗志昂扬,重建家园、脱贫致富的意愿十分强烈。田孟良在调研中了解到,中药材种植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因缺乏技术,当地农户种药材的收入还不到外出打工的三分之一。

        农民的贫困、产业的落后,深深触动了田孟良。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始向应用研究转型。

        很快,团队摸清了品种落后、基原混杂、品质低劣、病害严重等问题,是制约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团队集中攻关,从华重楼种子萌发调节,到川牛膝新品种的选育和真伪品的区分、鉴定,再到白芨种苗繁育、病虫害防治,无一不解决了困扰当地老百姓实际生产的重大难题。

        在田孟良团队的帮扶下,宝兴县早已完成对劣质的头花杯苋的淘汰,重新恢复了川牛膝的种植,大大提升了宝兴产川牛膝的市场认可度,收购价格和药农种植收益都比原先高出一两倍。全县川牛膝种植户都因此实现了脱贫致富。

    把科技带到最贫困的地方

        山高坡陡,阿坝州金川县玛目都村是一个特困村,几年前人均年收入约2000元。近年来,村镇引进了中药材种植企业、成立合作社,组织农户种植中药材,以求早日脱贫摘帽,但苦于没有技术指导,村民们总是种植不好。

        就在此时,田孟良受学校委派,来到村里,担起了科技扶贫的担子。选择品种、培肥地力、购买地膜、搭建遮阳网、精细种植……他亲自制订方案、亲自指导、参与实施。有时候他在学校,心里也牵挂着山上,他常在电话中说:“要得,要得,我这两天就上去。”

        春夏秋冬转了一轮,玛目都村的中药材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了,田孟良也成了玛目都村村民的好朋友。

        目前,玛目都村以高原药材人工栽培及野生抚育示范基地、高原特色水果示范园、“农旅结合”特色花卉示范带等为龙头的扶贫产业集群已然形成,直接带动50多户农民脱贫,户均增收8000元。

        不止金川县玛目都村,在大小凉山的会理、布拖,川西高原的理塘、巴塘、色达、九龙,乌蒙山区的雷波、马边、峨边,秦巴山区的达川、平昌、苍溪、旺苍等地,四川省最贫困的地方,处处都留下田孟良指导药材种植的扶贫身影。

        在达州市达川区申家乡青竹村,田孟良帮助当地成立农民合作社发展中药材种植,引进金银花新品种,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草害,通过肥水运筹延长开花期,确定最佳的初加工技术参数;在凉山州会理县法坪乡法科村,他帮助当地引进兰州百合进行有机种植,引进企业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务工等方式实现脱贫增收;在世界高城甘孜州理塘县,他指导当地牧民种植川贝母、红景天等中药材,雪域高原上几千年来靠“养牦牛、挖虫草”为生的藏民们传统生活方式悄然改变……

    让产地实现三产联动良性循环

        在参与精准扶贫过程中,田孟良凝练出一套“产业扶贫经”,创新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选择一个当地有基础的高价值作物品种,形成种植业本底,然后深挖产品附加值,发展产地加工和文化特色旅游,形成一个三产联动的良性循环。

        田孟良说,落实这个方案的核心就是“要实际进去看,你不走进去实际看,你晓得个啥子嘛?你咋个让别个老百姓信你嘛?”“要让扶持对象从心底萌发自信,先要让大家实实在在地看到希望。”

        在雅安市天全县36个贫困村之一的爱国村开展扶贫工作时,他多次实地走访,组织学校多位专家,为爱国村精准定制了茶产业扶贫开发规划,确定了“要以产品升级、品牌树立来促进脱贫的实效性、长效性,进而把长期分散的农户变成有组织的现代职业农民,让贫困户平等分享市场经济的好处”的核心思路。

        他带领专家们,坐下来和村民们谈技术、谈观念、谈思路,让村民们学习制茶工艺,掌握制茶标准,精心指导茶农在产业发展上做到“8个统一”,保证村民们从茶叶前端栽种、中端粗加工与精加工,到后端的品牌包装、以企业和合作社为核心的市场开拓,环环都可参与,每个人都是品牌的拥有者与维护者,全面激发村民的产业脱贫热情。

        不到一年,爱国村茶叶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已成为全县茶产业全产业链科技扶贫示范基地。

        “扶贫首先得扶精神。”田孟良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扶贫精神,践行着一名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奉献。

        (本报记者 李晓东 本报通讯员 李劲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